南京冬季雾水沉降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观测与资料处理 | 第14-22页 |
·观测地点 | 第14页 |
·观测仪器 | 第14-17页 |
·雾水沉降计算方法比较 | 第17-18页 |
·资料质量控制 | 第18-20页 |
·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本文质量控制方法 | 第19-20页 |
·雾水通量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南京冬季雾水沉降特征 | 第22-36页 |
·南京冬季雾一般特征 | 第22-25页 |
·雾液态水含量与能见度及雾滴尺度关系 | 第25-27页 |
·南京冬季雾水沉降特征 | 第27-34页 |
·南京冬季雾水沉降量 | 第27-28页 |
·南京冬季雾水沉降日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南京冬季雾水沉降的尺度谱分布特征 | 第29-31页 |
·辐射雾与辐射平流雾雾水沉降特征差异 | 第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雾水沉降影响因子 | 第36-40页 |
·雾水沉降与雾持续时间的关系 | 第36-37页 |
·雾水通量与液态水含量关系 | 第37页 |
·雾水通量与能见度及风速关系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特色及展望 | 第40-43页 |
·主要结论 | 第40-41页 |
·本文特色 | 第41-42页 |
·不足及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学术交流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