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岭矿综放大断面剧烈采动影响煤巷强化控制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4-2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采动煤巷围岩变形机制及控制原理 | 第18-19页 |
1.2.2 采动煤巷支护结构研究 | 第19-21页 |
1.2.3 采动煤巷实践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23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剧烈采动影响煤巷矿压显现及采动影响程度分区 | 第26-50页 |
2.1 地质生产条件及煤岩力学试验 | 第26-33页 |
2.1.1 地质生产条件 | 第26-30页 |
2.1.2 煤岩样物理力学试验 | 第30-33页 |
2.2 采动影响煤巷矿压显现差异性 | 第33-35页 |
2.2.1 煤巷 0-440m段矿压显现 | 第33-34页 |
2.2.2 煤巷 440-550m段矿压显现 | 第34-35页 |
2.3 采动影响煤巷应力分布数值研究 | 第35-39页 |
2.3.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及监测 | 第35-36页 |
2.3.2 剧烈采动影响煤巷应力响应特征 | 第36-39页 |
2.4 综放煤巷采动影响剧烈程度分区研究 | 第39-47页 |
2.4.1 煤巷采动影响剧烈程度分区 | 第39-40页 |
2.4.2 煤巷掘采联合动压作用区数值分析 | 第40-47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47-50页 |
3 采动煤巷围岩稳定性及顶板离层错动研究 | 第50-84页 |
3.1 覆岩结构及巷道围岩承载分析 | 第50-56页 |
3.1.1 基本顶破断规律分析 | 第50-51页 |
3.1.2 基本顶结构基本形式分析 | 第51-53页 |
3.1.3 围岩小结构承载分析 | 第53-56页 |
3.2 覆岩结构运动对围岩稳定性影响 | 第56-62页 |
3.3 剧烈采动影响区顶板钻孔窥视分析 | 第62-66页 |
3.3.1 钻孔窥视仪工作原理 | 第62页 |
3.3.2 钻孔窥视方案设计 | 第62-63页 |
3.3.3 煤巷顶板裂隙结构观测结果 | 第63-66页 |
3.4 巷道顶板离层错动形式及机理分析 | 第66-70页 |
3.4.1 巷道顶板离层错动形式 | 第66-67页 |
3.4.2 巷道顶板离层错动机理 | 第67-70页 |
3.5 巷道顶板离层错动关键因素分析 | 第70-82页 |
3.5.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71-76页 |
3.5.2 顶板离层关键因素分析 | 第76-79页 |
3.5.3 煤岩层错动关键因素分析 | 第79-8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4 高预应力桁架锚索结构双向控制机理研究 | 第84-100页 |
4.1 高预应力桁架锚索结构的提出 | 第84-89页 |
4.1.1 传统支护结构优缺点 | 第84-85页 |
4.1.2 桁架锚索结构提出的必要性 | 第85页 |
4.1.3 桁架锚索优越性及发展历程 | 第85-89页 |
4.2 桁架锚索结构双向控制机理 | 第89-94页 |
4.2.1 顶板-桁架锚索组合梁结构力学模型 | 第89-90页 |
4.2.2 桁架锚索垂直方向挠度控制作用 | 第90-92页 |
4.2.3 桁架锚索水平方向错动控制作用 | 第92-94页 |
4.3 桁架锚索结构力学参数分析 | 第94-98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98-100页 |
5 剧烈采动影响煤巷围岩分区强化控制技术 | 第100-118页 |
5.1 回采动压作用区补强机理及方案设计 | 第100-108页 |
5.1.1 回采动压作用区补强机理 | 第100-101页 |
5.1.2 补强支护方案参数设计 | 第101-103页 |
5.1.3 补强支护效果分析 | 第103-108页 |
5.2 掘采联合动压作用区强化修复控制 | 第108-113页 |
5.2.1 动压作用区强化修复机理 | 第108-110页 |
5.2.2 修复区支护方案参数设计 | 第110-112页 |
5.2.3 修复区控制工业试验评价 | 第112-113页 |
5.3 采后静压作用区支护控制 | 第113-116页 |
5.3.1 支护方案设计 | 第113-115页 |
5.3.2 数值模拟分析 | 第115-116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116-11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6.1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18-120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20页 |
6.3 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