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基于动态战略理论的乡贤群体建设研究--立足实地调查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3页
    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第11-13页
        1.3.1 研究思路第11-12页
        1.3.2 内容框架第12-13页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22页
    2.1 动态战略理论研究第13-16页
        2.1.1 对动态战略定义的研究第13页
        2.1.2 对动态战略作用的研究第13-14页
        2.1.3 对动态战略管理过程的研究第14-16页
    2.2 乡贤研究第16-19页
        2.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2.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第19-20页
        2.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0页
        2.3.2 国外研究现状第20页
    2.4 理论研究评述第20-21页
    2.5 关于动态战略理论、新农村建设与乡贤群体建设研究的关系思考第21-22页
3 乡贤调查与分析第22-35页
    3.1 调查说明第22页
        3.1.1 调查方法第22页
        3.1.2 调查内容第22页
    3.2 调查实施第22-23页
        3.2.1 调查区域和调查时间安排第22-23页
        3.2.2 调查样本量和调查对象第23页
        3.2.3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第23页
    3.3 调查统计与分析第23-35页
        3.3.1 人口统计学信息统计和分析第23-24页
        3.3.2 农村人员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第24-26页
        3.3.3 新农村建设调查统计与分析第26-28页
        3.3.4 乡贤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第28-30页
        3.3.5 乡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调查统计与分析第30-35页
4 乡贤现状及其分析第35-42页
    4.1 乡贤的现状第35-38页
        4.1.1 乡贤人数较少第35页
        4.1.2 乡贤年龄较大第35-36页
        4.1.3 乡贤发挥的作用有限第36-37页
        4.1.4 能人进城,优秀人才大量流失第37-38页
        4.1.5 乡贤群体缺乏成长的平台第38页
    4.2 乡贤现状的原因分析第38-40页
        4.2.1 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第38-39页
        4.2.2 价值观导向的影响第39-40页
        4.2.3 社会关注度不高第40页
        4.2.4 乡贤成长环境的变化第40页
    4.3 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第40-42页
        4.3.1 不利于解决农村的“空壳化”问题第40-41页
        4.3.2 乡村缺乏凝聚力第41页
        4.3.3 不利于乡村的乡风文明建设第41页
        4.3.4 影响农业发展第41-42页
5 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分析第42-45页
    5.1 对新农村建设全局的价值第42-43页
        5.1.1 解决农村“空壳化”问题,留住优秀人才第42页
        5.1.2 带动乡村生产建设,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第42页
        5.1.3 凝聚力量净化心灵,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第42-43页
        5.1.4 服务基层管理,完善新农村民主和法治建设第43页
    5.2 对政府的价值第43页
        5.2.1 减轻工作压力,提高行政效率第43页
        5.2.2 实现新农村人力资本的增值和保值第43页
    5.3 对村民的价值第43-45页
        5.3.1 高效劳作,实现生活宽裕第43-44页
        5.3.2 模范的作用,情感的依托第44-45页
6 基于动态战略理论的乡贤群体建设第45-66页
    6.1 乡贤群体建设的环境分析第45-51页
        6.1.1 乡贤群体建设的优势(S)第45-47页
        6.1.2 乡贤群体建设的劣势(W)第47-48页
        6.1.3 乡贤群体建设的机会(O)第48-50页
        6.1.4 乡贤群体建设的威胁(T)第50-51页
    6.2 乡贤群体建设的战略制定第51-53页
        6.2.1 乡贤群体建设的愿景和目标第51页
        6.2.2 乡贤群体建设的路线第51-52页
        6.2.3 乡贤群体建设的内容第52-53页
    6.3 乡贤群体建设的战略实施第53-61页
        6.3.1“新乡贤”的定义第53-55页
        6.3.2 乡贤群体的培育开发途径第55-61页
    6.4 乡贤群体建设的战略控制第61-65页
        6.4.1 乡贤群体建设的平台第61-62页
        6.4.2 乡贤群体建设的标准第62-64页
        6.4.3 乡贤群体的激励机制第64-65页
        6.4.4 乡贤群体的后续管理工作第65页
    6.5 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之间的关系第65-66页
7 总结和展望第66-68页
    7.1 全文总结第66页
    7.2 创新点第66-67页
    7.3 不足第67页
    7.4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附录A 调查问卷第72-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异质机构投资者对高管薪酬影响分析--基于独立性和稳定性交叉视角下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