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 | 第12-14页 |
1.1.1 植物非生物胁迫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植物非生物胁迫响应机制 | 第12-14页 |
1.2 重金属镉胁迫 | 第14-16页 |
1.2.1 镉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2 镉胁迫与植物的氧化代谢 | 第15页 |
1.2.3 镉胁迫与植物的营养代谢与次生代谢 | 第15-16页 |
1.3 代谢组学概述 | 第16-20页 |
1.3.1 代谢组学的概念 | 第16页 |
1.3.2 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3 代谢组学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3.1 代谢组学在盐胁迫中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3.2 代谢组学在重金属胁迫中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3.3.3 代谢组学在高低温胁迫中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3.4 代谢组学在干旱胁迫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3.5 代谢组学的应用与优势 | 第20页 |
1.4 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4.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20-21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HPLC分析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的变化 | 第23-36页 |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2.2 方法 | 第24-26页 |
2.2.1 样品制备 | 第24-25页 |
2.2.1.1 种子前处理及萌发 | 第24-25页 |
2.2.1.2 绿豆醇提液制备 | 第25页 |
2.2.2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2.3 色谱条件 | 第25页 |
2.2.4 酚类化合物的HPLC分析 | 第25-26页 |
2.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页 |
2.2.6 样品分析 | 第26页 |
2.2.7 数据分析 | 第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2.3.1 HPLC条件的优化 | 第26-28页 |
2.3.2 方法学考察结果 | 第28-31页 |
2.3.2.1 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 第28-29页 |
2.3.2.2 精密度试验 | 第29页 |
2.3.2.3 稳定性试验 | 第29-30页 |
2.3.2.4 重复性试验 | 第30-31页 |
2.3.2.5 加标回收率试验 | 第31页 |
2.3.3 EEM的HPLC图谱相似度分析 | 第31-32页 |
2.3.4 EEM中酚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32-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镉胁迫下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酚类化合物变化 | 第36-47页 |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36-37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36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6-37页 |
3.2 方法 | 第37-38页 |
3.2.1 绿豆种子前处理 | 第37页 |
3.2.2 标准发芽实验 | 第37页 |
3.2.3 绿豆醇提液的制备 | 第37页 |
3.2.4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第37页 |
3.2.5 标准品线性关系的考查 | 第37页 |
3.2.6 EEM中酚类化合物的HPLC分析 | 第37-38页 |
3.2.7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3.3.1 镉胁迫对绿豆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2 标准品溶液的HPLC分析 | 第39页 |
3.3.2.1 HPLC条件的优化 | 第39页 |
3.3.2.2 标准溶液的线性关系的考查 | 第39页 |
3.3.3 绿豆醇提液的HPLC分析 | 第39-46页 |
3.3.3.1 HPLC图谱相似度分析 | 第39-40页 |
3.3.3.2 镉胁迫下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的变化 | 第40-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镉胁迫下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代谢组学的内部萃取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 | 第47-55页 |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48页 |
4.1.1 材料 | 第48页 |
4.1.2 仪器与试剂 | 第48页 |
4.2 方法 | 第48-50页 |
4.2.1 种子萌发实验 | 第48页 |
4.2.2 内部萃取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镉胁迫下的绿豆芽 | 第48-49页 |
4.2.2.1 iEESI-MS分析绿豆芽组织的原理与装置 | 第48-49页 |
4.2.2.2 iEESI-MS分析条件 | 第49页 |
4.2.2.3 iEESI-MS分析不同强度镉胁迫下的绿豆芽 | 第49页 |
4.2.3 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4页 |
4.3.1 镉胁迫下绿豆芽的iEESI-MS分析 | 第50-51页 |
4.3.2 镉胁迫绿豆芽的iEESI-MS串联质谱分析 | 第51-52页 |
4.3.3 PCA分析 | 第52-53页 |
4.3.4 CA分析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5.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