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依据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5-20页 |
1.3.1 国外关于城市湿地公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5-17页 |
1.3.2 国内关于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 第17-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20-21页 |
1.4.3 实地调查法 | 第21页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1页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1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21页 |
第二章. 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 第21-29页 |
2.1 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和内涵 | 第21-23页 |
2.2 湿地和城市湿地公园的类型 | 第23-25页 |
2.2.1 湿地类型 | 第23页 |
2.2.2 城市湿地公园类型 | 第23-25页 |
2.3 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特征 | 第25-26页 |
2.3.1 生态环境功能特征 | 第25-26页 |
2.3.2 生态景观功能特征 | 第26页 |
2.3.3 生态净化功能特征 | 第26页 |
2.3.4 生态恢复功能特征 | 第26页 |
2.4 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 | 第26-29页 |
2.4.1 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 第27页 |
2.4.2 满足社会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27-28页 |
2.4.3 满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 第28页 |
2.4.4 满足城市居民生态游憩的需要 | 第28页 |
2.4.5 满足科普生态教育理念的需要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的现状及其生态价值 | 第29-37页 |
3.1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介绍 | 第29-30页 |
3.2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项目概况 | 第30-31页 |
3.3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3.3.1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 第31页 |
3.3.2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专项规划 | 第31-32页 |
3.4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在城市发展中的生态地位 | 第32-33页 |
3.5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在生态建设和城市建设方面的综合效益 | 第33-37页 |
3.5.1 生态效益 | 第33-35页 |
3.5.2 社会效益 | 第35-36页 |
3.5.3 经济效益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依据 | 第37-43页 |
4.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38-39页 |
4.2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 第39-40页 |
4.3 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 | 第40-41页 |
4.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观点 | 第41-42页 |
4.5 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建成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第43-50页 |
5.1 影响合肥滨湖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 | 第43-45页 |
5.1.1 功能开发与规划设计方面 | 第43-44页 |
5.1.2 生态恢复与保护方面 | 第44页 |
5.1.3 运营管理方面 | 第44-45页 |
5.2 实现合肥滨湖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 | 第45-47页 |
5.2.1 整体性原则 | 第45-46页 |
5.2.2 发展性原则 | 第46页 |
5.2.3 区分管理原则 | 第46-47页 |
5.2.4 可持续原则 | 第47页 |
5.3 生态哲学理念对合肥滨湖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47-50页 |
5.3.1 从政府政策的角度分析 | 第47-48页 |
5.3.2 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分析 | 第48-49页 |
5.3.3 从城市湿地公园自身的角度分析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研究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