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2-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2-15页 |
2.1.1 实验动物与伦理 | 第12页 |
2.1.2 手术器械 | 第12页 |
2.1.3 主要药物和试剂 | 第12-14页 |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4-1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5-25页 |
2.2.1 C57BL/6小鼠肝脏70%缺血再灌注模型构建 | 第15-16页 |
2.2.2 药物管理 | 第16页 |
2.2.3 实验分组 | 第16-17页 |
2.2.4 血清ALT、AST检测 | 第17页 |
2.2.5 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17-19页 |
2.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19-20页 |
2.2.7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 第20-21页 |
2.2.8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 | 第21-22页 |
2.2.9 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2.2.10 蛋白质免疫印记实验 | 第23-25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26-33页 |
3.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构建 | 第26页 |
3.2 异丙酚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26-28页 |
3.3 异丙酚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的氧化应激、炎症和细胞凋亡水平 | 第28-29页 |
3.4 异丙酚增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的Sirt1蛋白表达水平 | 第29-31页 |
3.5 异丙酚通过Sirt1蛋白调控肝细胞NF-κB蛋白水平和凋亡水平 | 第31-33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3-3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0-41页 |
综述 | 第4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