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热液地质作用识别标志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热液地质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热液地质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4 塔河地区热液地质作用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6-17页 |
1.7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7-1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5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9页 |
2.2 研究区地层发育概况 | 第19-21页 |
2.3 构造演化史及断裂特征 | 第21-23页 |
2.4 岩浆活动背景 | 第23-25页 |
第3章 奥陶系海西晚期热液作用研究 | 第25-41页 |
3.1 热液作用的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 | 第25-27页 |
3.2 研究区奥陶系热液作用期次研究 | 第27-29页 |
3.2.1 加里东中期热液地质作用 | 第27页 |
3.2.2 海西晚期热液地质作用 | 第27-29页 |
3.3 海西晚期热液作用地球化学特征与流体性质分析 | 第29-39页 |
3.3.1 热液方解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流体性质 | 第29-37页 |
3.3.1.1 包裹体特征 | 第29-32页 |
3.3.1.2 稀土元素特征 | 第32-34页 |
3.3.1.3 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34-35页 |
3.3.1.4 锶同位素特征 | 第35-36页 |
3.3.1.5 热液流体来源及性质分析 | 第36-37页 |
3.3.2 硅化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流体性质 | 第37-39页 |
3.4 研究区奥陶系热液地质作用机制及模式 | 第39-41页 |
第4章 热液成因储层的发育分布规律 | 第41-56页 |
4.1 井剖面上热液成因储层解剖 | 第41-50页 |
4.1.1 热液成因储层储渗空间类型及储层类型 | 第41-42页 |
4.1.2 热液成因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42-44页 |
4.1.3 典型钻井剖面上储层解剖 | 第44-50页 |
4.2 储层发育分布规律 | 第50-56页 |
第5章 热液溶蚀缝孔洞储集体规模评价探索 | 第56-77页 |
5.1 热液成因固体矿床规模调研分析 | 第56-60页 |
5.2 研究区断裂作用及对热液作用的影响 | 第60-66页 |
5.2.1 研究区周缘基底深断裂发育特征 | 第60-61页 |
5.2.2 研究区断裂开放性特征 | 第61-66页 |
5.3 研究区热液作用规模分析 | 第66-68页 |
5.3.1 研究区高温热场的发育状况 | 第66-67页 |
5.3.2 研究区热液流体的作用范围 | 第67-68页 |
5.4 研究区大气水岩溶与热液溶蚀叠加状况 | 第68-69页 |
5.5 研究区缝孔洞储集体规模认识 | 第69-76页 |
5.5.1 研究区缝孔洞储集体井间连通性分析 | 第69-74页 |
5.5.2 研究区缝孔洞储集体能量分析 | 第74-76页 |
5.6 研究区热液溶蚀缝孔洞储集体规模发育特征及评价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