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钢护筒-钢筋混凝土桩基在码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第11-12页 |
1.2.2 钢管混凝土柱承载性能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钢管混凝土徐变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混凝土长期变形理论及徐变理论 | 第15-21页 |
1.3.1 混凝土长期变形理论 | 第15-17页 |
1.3.2 混凝土常见徐变模型 | 第17-21页 |
1.4 徐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页 |
1.5 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轴心受压桩基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 第23-49页 |
2.1 试验背景 | 第23页 |
2.2 试验目的 | 第2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3-31页 |
2.3.1 材料及模型尺寸选择 | 第23-25页 |
2.3.2 模型试件制作 | 第25-27页 |
2.3.3 混凝土的养护 | 第27页 |
2.3.4 材料性能的试验测定 | 第27-28页 |
2.3.5 测试设备 | 第28-29页 |
2.3.6 加载方案及测点布置 | 第29-31页 |
2.3.7 试验过程及构件组设置 | 第31页 |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1-43页 |
2.4.1 桩基试件极限承载能力及其承载机理分析 | 第31-33页 |
2.4.2 桩顶荷载位移规律分析 | 第33-36页 |
2.4.3 桩身竖向荷载下应变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36页 |
2.4.4 钢护筒钢筋混凝土轴向及径向应变分析 | 第36-43页 |
2.5 破坏形态分析 | 第43-44页 |
2.6 钢护筒-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承载力机理分析 | 第44-45页 |
2.7 轴心受压桩基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45-4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横向受弯构件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 第49-58页 |
3.1 试验背景 | 第49页 |
3.2 材料选择及实验组设置 | 第49页 |
3.3 加载方案及测点布置 | 第49-50页 |
3.4 试件的安装调整 | 第50-51页 |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5页 |
3.5.1 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特点 | 第51页 |
3.5.2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及其机理分析 | 第51-52页 |
3.5.3 构件应变-荷载曲线及其机理分析 | 第52-55页 |
3.6 钢护筒-钢筋混凝土桩极限弯矩公式推导 | 第55-5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钢护筒-钢筋混凝土组合桩基长期性能试验研究 | 第58-77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依托工程简介 | 第58-60页 |
4.3 持荷方案及测点布置 | 第60-64页 |
4.3.1 加载装置简介 | 第60页 |
4.3.2 试验装置及构件的安装 | 第60-63页 |
4.3.3 持荷方案设计 | 第63-64页 |
4.4 数据的测读 | 第64-65页 |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73页 |
4.5.1 温度及荷载的变化 | 第65-66页 |
4.5.2 核心混凝土徐变规律 | 第66-71页 |
4.5.3 徐变过程中钢护筒及核心混凝土的应力重分布 | 第71-73页 |
4.6 轴心受压构件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徐变理论分析 | 第73-76页 |
4.6.1 分析方法及思路 | 第73页 |
4.6.2 非线性徐变模型的几个假设 | 第73-74页 |
4.6.3 试验结果与混凝土徐变理论公式的对比分析 | 第74-7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长期工作特性模型的开发研究与数值模拟 | 第77-88页 |
5.1 混凝土微观性能模拟框架 | 第77-84页 |
5.1.1 混凝土微观性能分析 | 第77-81页 |
5.1.2 基于界面的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 第81-82页 |
5.1.3 钢护筒-钢筋混凝土材料-荷载耦合分析框架 | 第82-84页 |
5.2 考虑材料及荷载传递的钢护筒-钢筋混凝土模型的验证 | 第84-8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页 |
6.3 结束语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