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实验方案 | 第22-26页 |
2.1 采样点布设 | 第22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2-23页 |
2.2.1 液体样采集 | 第22-23页 |
2.2.2 固体样采集 | 第23页 |
2.3 质量控制与保证 | 第23页 |
2.3.1 平行样品的分析 | 第23页 |
2.3.2 空白分析 | 第23页 |
2.3.3 器皿质量控制 | 第23页 |
2.4 样品处理 | 第23-24页 |
2.4.1 液体样的处理 | 第23-24页 |
2.4.2 固体样的处理 | 第24页 |
2.5 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试剂 | 第24-26页 |
3 脱硫概况 | 第26-30页 |
3.1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 | 第26-27页 |
3.1.1 工艺原理 | 第26页 |
3.1.2 吸收原理 | 第26页 |
3.1.3 化学过程 | 第26-27页 |
3.2 马鞍山当涂火力发电厂基本概况 | 第27-28页 |
3.2.1 运行工况 | 第27页 |
3.2.2 FGD系统构成 | 第27-28页 |
3.3 吸收塔浆液起泡机理 | 第28页 |
3.4 吸收塔浆液起泡分析 | 第28-29页 |
3.5 泡沫稳定性研究 | 第29-30页 |
4 各指标与浆液起泡机理研究 | 第30-48页 |
4.1 吸收塔浆液Mg~(2+)与浆液起泡机理研究 | 第30-34页 |
4.1.1 一号吸收塔Mg~(2+)与消泡剂的添加量 | 第30-31页 |
4.1.2 二号吸收塔Mg~(2+)与消泡剂的添加量 | 第31-33页 |
4.1.3 石灰石浆液、工艺水、废水Mg~(2+)含量 | 第33-34页 |
4.2 吸收塔浆液Ca~(2+)与浆液起泡机理研究 | 第34-37页 |
4.2.1 一号吸收塔Ca~(2+)与消泡剂的添加量 | 第34-35页 |
4.2.2 二号吸收塔Ca~(2+)与消泡剂的添加量 | 第35-36页 |
4.2.3 石灰石浆液、工艺水、废水Ca~(2+)含量 | 第36-37页 |
4.3 吸收塔浆液Cl~-浆液起泡机理研究 | 第37-40页 |
4.3.1 一号吸收塔Cl~-与消泡剂的添加量 | 第37-38页 |
4.3.2 二号吸收塔Cl~-与消泡剂的添加量 | 第38-39页 |
4.3.3 石灰石浆液、工艺水、废水Cl~-含量 | 第39-40页 |
4.4 吸收塔浆液SO_4~(2-)与浆液起泡机理研究 | 第40-43页 |
4.4.1 一号吸收塔SO_4~(2-)与消泡剂的添加量 | 第40-41页 |
4.4.2 二号吸收塔SO_4~(2-)与消泡剂的添加量 | 第41-42页 |
4.4.3 石灰石浆液、工艺水、废水SO_4~(2-)含量 | 第42-43页 |
4.5 重金属总量与浆液起泡机理研究 | 第43-46页 |
4.5.1 一号吸收塔重金属总量与消泡剂添加量 | 第43-44页 |
4.5.2 二号吸收塔重金属总量与消泡剂添加量 | 第44-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5 各指标相关性分析及成分分析 | 第48-56页 |
5.1 无机指标与理化指标 | 第48-49页 |
5.2 无机指标与重金属指标 | 第49页 |
5.3 无机离子与表面张力 | 第49-50页 |
5.4 石灰石成分检测 | 第50-51页 |
5.5 工艺水水质分析 | 第51-52页 |
5.6 飞灰成分分析 | 第52页 |
5.7 石灰石浆液箱浆液分析 | 第52页 |
5.8 吸收塔浆液酸不溶物分析 | 第52-54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