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居民”的参与动机--基于18名大学生的访谈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6-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6-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9-18页 |
一、关于虚拟社区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关于虚拟社区“居民”参与动机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关于动机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18-22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2-36页 |
一、参与动机的类型分析 | 第22-26页 |
(一) 获取信息 | 第22-24页 |
(二) 娱乐消遣 | 第24页 |
(三) 交流沟通 | 第24-25页 |
(四) 自我宣泄与表达 | 第25页 |
(五) 获取爱与归属 | 第25-26页 |
二、参与动机的过程分析 | 第26-36页 |
(一) 动机的起动阶段 | 第27-28页 |
(二) 动机的强化、派生阶段 | 第28-30页 |
(三) 动机的转移阶段 | 第30-32页 |
(四) 动机的弱化阶段 | 第32-33页 |
(五) 动机的稳定、持续阶段 | 第33-3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6-39页 |
一、结论与讨论 | 第36-37页 |
(一) 参与动机由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形成 | 第36页 |
(二) 参与动机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第36页 |
(三) 参与动机在实现心理收益过程中发展变化 | 第36-37页 |
(四) 参与动机也折射出虚拟社区的双面性影响 | 第37页 |
二、建议 | 第37-38页 |
(一) 应更多地关心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 第37-38页 |
(二) 充分利用虚拟社区深入大学生群体 | 第38页 |
(三) 适应大学生需要选择网络教育方式 | 第38页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附录:访谈提纲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