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中西方构图概念的由来 | 第8-10页 |
| 1.1 中国画构图概念的由来 | 第8-9页 |
| 1.2 西方构图概念的由来 | 第9-10页 |
| 第二章 中国绘画的构图特点及形式内容 | 第10-23页 |
| 2.1 中国画构图学的内在因素 | 第10-16页 |
| 2.1.1 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 第10-11页 |
| 2.1.2 观察方法的运用造就了独特的中国透视及空间表达 | 第11-16页 |
| 2.2 中国画构图的外在形式 | 第16-23页 |
| 2.2.1 构图要素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 第16-17页 |
| 2.2.2 S型构图的表现 | 第17-20页 |
| 2.2.3 线的交叉 | 第20-21页 |
| 2.2.4 墨色对比 | 第21-22页 |
| 2.2.5 画眼及边角处理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西方绘画构图的特点及形式内容 | 第23-26页 |
| 3.1 西方绘画构图的内在因素 | 第23-25页 |
| 3.1.1 西方传统哲学、宗教的影响 | 第23-24页 |
| 3.1.2 西方绘画的观察方法及空间透视研究 | 第24-25页 |
| 3.2 西方绘画构图的外在形式 | 第25-26页 |
| 第四章 中西绘画构图要素及其特点的比较 | 第26-37页 |
| 4.1 中西绘画构图比较之色彩 | 第26-27页 |
| 4.2 中西绘画构图比较之画幅形态、绘画材料 | 第27-29页 |
| 4.3 中西绘画构图比较之结构 | 第29-33页 |
| 4.4 中西绘画构图比较之空间表现 | 第33-34页 |
| 4.5 中西绘画构图比较之艺术表现手法 | 第34-36页 |
| 4.6 中西绘画构图比较之审美追求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造成中西方构图差异的原因 | 第37-42页 |
| 5.1 环境的不同 | 第37-38页 |
| 5.2 哲学观念的不同 | 第38-40页 |
| 5.3 画家身份的不同 | 第40-42页 |
| 第六章 中西方绘画构图研究的启示 | 第42-45页 |
| 6.1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 第42页 |
| 6.2 勇于创新 | 第42-43页 |
| 6.3 贯通古今,博采中西 | 第43-44页 |
| 6.4 真善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附:作品册 | 第50-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