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旧广武村背景资料分析 | 第17-27页 |
2.1 旧广武村区位分析 | 第17-18页 |
2.2 旧广武村自然背景分析 | 第18-21页 |
2.2.1 地貌特征 | 第18-19页 |
2.2.2 气候特征 | 第19页 |
2.2.3 水文特征 | 第19页 |
2.2.4 土壤植被 | 第19-20页 |
2.2.5 地方资源 | 第20-21页 |
2.3 旧广武村历史背景及社会人文环境分析 | 第21-26页 |
2.3.1 历史背景与沿革 | 第21-24页 |
2.3.2 社会人文环境 | 第24页 |
2.3.3 民俗文化 | 第24-25页 |
2.3.4 民间工艺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旧广武村聚落形态特征分析 | 第27-48页 |
3.1 聚落与聚落形态的概念 | 第27-28页 |
3.1.1 聚落 | 第27页 |
3.1.2 聚落形态 | 第27-28页 |
3.2 传统聚落形态的特性分析 | 第28-31页 |
3.2.1 聚落形态的界域性 | 第28-29页 |
3.2.2 聚落形态的中心性 | 第29-31页 |
3.3 旧广武村选址及布局特征 | 第31-36页 |
3.3.1 村落的选址概述 | 第31-32页 |
3.3.2 旧广武村的选址原则 | 第32-33页 |
3.3.3 旧广武村的布局特征 | 第33-36页 |
3.4 旧广武村道路系统构成分析 | 第36-38页 |
3.4.1 旧广武村道路网 | 第36-37页 |
3.4.2 街巷的空间形态分析+ | 第37-38页 |
3.5 旧广武村军事聚落形态分析 | 第38-46页 |
3.5.1 环境形态分析 | 第38-40页 |
3.5.2 军事聚落形制分析 | 第40-44页 |
3.5.3 旧广武防御体系的特点 | 第44-46页 |
3.6 旧广武村中的公共建筑分析 | 第46-47页 |
3.6.1 庙宇 | 第46-47页 |
3.6.2 祠堂 | 第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旧广武村民居形态分析 | 第48-75页 |
4.1 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 第48-49页 |
4.2 旧广武村民居建筑型制分析 | 第49-54页 |
4.2.1 传统民居基本型制 | 第50-51页 |
4.2.2 院落类型特征 | 第51-54页 |
4.3 旧广武村民居构成要素形式与功能分析 | 第54-61页 |
4.3.1 院落 | 第54-57页 |
4.3.2 单体建筑形态分析 | 第57-61页 |
4.4 旧广武村民居的空间形态分析 | 第61-63页 |
4.4.1 空间形态特征 | 第61-63页 |
民居的室内空间的延续——室外空间 | 第63页 |
4.5 旧广武村民居的建筑技术分析 | 第63-68页 |
4.5.1 材料 | 第63-64页 |
4.5.2 构造技术 | 第64-68页 |
4.6 旧广武村装饰艺术分析 | 第68-70页 |
4.6.1 木雕 | 第68-69页 |
4.6.2 石雕 | 第69页 |
4.6.3 砖雕 | 第69-70页 |
4.6.4 装饰物色彩 | 第70页 |
4.7 旧广武村典型建筑分析 | 第70-74页 |
4.7.1 马家院 | 第70-72页 |
4.7.2 王家院 | 第72-7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旧广武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 第75-98页 |
5.1 旧广武村的保护范围及保护面临的问题 | 第75-76页 |
5.1.1 村落自然环境的漠视 | 第75-76页 |
5.1.2 历史遗存保护的缺乏 | 第76页 |
5.1.3 文化传承链条的断裂 | 第76页 |
5.2 旧广武村的保护原则 | 第76-79页 |
5.2.1 原真性保护原则 | 第76页 |
5.2.2 整体性原则 | 第76-78页 |
5.2.3 特色性保护原则 | 第78页 |
5.2.4 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 第78-79页 |
5.2.5 分期相结合原则 | 第79页 |
5.2.6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的原则 | 第79页 |
5.3 旧广武村落的历史文化遗存现状及价值特色分析 | 第79-82页 |
5.3.1 历史文化遗存现状 | 第79-80页 |
5.3.2 村庄特色与价值认定 | 第80-82页 |
5.4 旧广武村保护的内容 | 第82-83页 |
5.4.1 自然环境要素 | 第82页 |
5.4.2 人工环境要素(物质文化遗产) | 第82页 |
5.4.3 人文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82-83页 |
5.5 旧广武村落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 第83-93页 |
5.5.1 旧广武村保护层次划分 | 第83-86页 |
5.5.2 旧广武村整体格局保护 | 第86-88页 |
5.5.3 传统街巷及院落空间保护 | 第88-89页 |
5.5.4 古城墙的保护 | 第89-90页 |
5.5.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90-91页 |
5.5.6 建构筑物现状鉴定 | 第91-93页 |
5.6 建(构)筑物及街巷保护整治 | 第93-95页 |
5.6.1 传统建筑的继续使用 | 第93-94页 |
5.6.2 修复性再利用 | 第94页 |
5.6.3 改建性再利用 | 第94页 |
5.6.4 废物利用 | 第94页 |
5.6.5 街巷整治 | 第94-95页 |
5.7 对旧广武村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 第95-97页 |
5.7.1 健全保护法律机制 | 第95-96页 |
5.7.2 确立监管协调机制 | 第96页 |
5.7.3 普通公民的参与 | 第96-9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98-99页 |
注释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1页 |
附录一:旧广武村历史文化名村特色要素 | 第101-103页 |
附录二:旧广武村主要历史建筑一览表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