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 | 第8页 |
| 1.2 微生物纳米钯的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 1.2.1 微生物纳米钯的合成机理 | 第8-10页 |
| 1.2.2 影响微生物纳米钯合成的因素 | 第10-11页 |
| 1.2.3 微生物纳米钯的应用前景 | 第11-14页 |
| 1.3 碳纳米管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3.1 碳纳米管的主要性质 | 第14页 |
| 1.3.2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3 纳米金属颗粒修饰碳纳米管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9-21页 |
| 2.1.1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 2.1.2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 2.2 微生物纳米钯的制备 | 第21-23页 |
| 2.2.1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的纯培养 | 第21-22页 |
| 2.2.2 微生物纳米钯的制备 | 第22-23页 |
| 2.3 掺杂氨基化碳纳米管材料的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23-24页 |
| 2.3.1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 第23-24页 |
| 2.3.2 掺杂有碳纳米管的微生物纳米钯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24页 |
| 2.4 分析项目和检测方法 | 第24-29页 |
| 2.4.1 硝基苯的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 2.4.2 微生物纳米钯的表征方法 | 第25-27页 |
| 2.4.3 钯元素分析方法 | 第27页 |
| 2.4.4 电化学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 第3章 微生物纳米钯的合成及复合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29-52页 |
| 3.1 微生物纳米钯合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6页 |
| 3.1.1 微生物细胞干重与二价钯离子质量之比对钯还原速率的影响 | 第29-32页 |
| 3.1.2 微生物细胞干重与二价钯离子质量之比对钯还原效率的影响 | 第32-36页 |
| 3.2 微生物纳米钯表征 | 第36-44页 |
| 3.2.1 微生物纳米钯表面形貌及粒径分析 | 第36-43页 |
| 3.2.2 微生物纳米钯修饰电极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43-44页 |
| 3.3 碳纳米管掺杂的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表征 | 第44-51页 |
| 3.3.1 复合纳米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45-46页 |
| 3.3.2 复合纳米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46-50页 |
| 3.3.3 复合纳米材料的能量色散 X 射线能量光谱(EDS)分析 | 第50-5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微生物纳米钯修饰电极催化特性研究 | 第52-64页 |
| 4.1 引言 | 第52页 |
| 4.2 微生物纳米钯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性能分析 | 第52-58页 |
| 4.2.1 微生物纳米钯修饰电极的电催化还原作用 | 第53-56页 |
| 4.2.2 微生物纳米钯不同负载量对电催化还原作用的影响 | 第56-58页 |
| 4.3 碳纳米管掺杂的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性能分析 | 第58-62页 |
| 4.3.1 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电催化还原作用 | 第59-60页 |
| 4.3.2 碳纳米管的不同掺杂量对修饰电极催化特性的影响 | 第60-6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7页 |
| 个人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