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7页 |
1.1 小菜蛾的发生与危害 | 第15-16页 |
1.2 小菜蛾的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3 生境植物对小菜蛾的影响作用 | 第17-19页 |
1.4 多样化种植是生态控制的重要手段 | 第19-21页 |
1.5 多样化种植影响害虫种群动态的生态学机制 | 第21-23页 |
1.6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信息处理”假说 | 第23-24页 |
1.7 昆虫飞行与生殖间的权衡关系 | 第24-25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思路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多寄主环境对小菜蛾的寄主选择行为与生殖能力的影响 | 第27-39页 |
2.1 昆虫行为观察仪的设计 | 第27-31页 |
2.1.1 技术要求 | 第28-29页 |
2.1.2 平台设计 | 第29-30页 |
2.1.3 系统组成与指标 | 第30-31页 |
2.2 多寄主环境下小菜蛾的寄主选择行为与生殖能力的变化 | 第31-37页 |
2.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2.2.1.1 供试昆虫与寄主 | 第31-32页 |
2.2.1.2 多寄主环境对小菜蛾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1.3 多寄主环境对小菜蛾生殖能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1.4 统计分析 | 第34页 |
2.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2.2.2.1 多寄主环境对小菜蛾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 第34-35页 |
2.2.2.2 多寄主环境对小菜蛾生殖能力影响 | 第35-37页 |
2.3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小菜蛾对寄主的识别机制 | 第39-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3.1.1 试虫 | 第40页 |
3.1.2 供试蔬菜 | 第40页 |
3.1.3 寄主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小菜蛾寄主识别的影响 | 第40-42页 |
3.1.3.1 昆虫气味选择器 | 第40-41页 |
3.1.3.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1.4 小菜蛾成虫感器对寄主选择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4.1 试虫处理 | 第42页 |
3.1.4.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3.1.5 产卵位置的表面性状对小菜蛾产卵选择的影响 | 第43页 |
3.1.6 寄主非挥发性提取物对小菜蛾产卵选择的影响 | 第43-44页 |
3.1.7 数据统计 | 第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3.2.1 寄主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小菜蛾寄主识别的影响 | 第44-46页 |
3.2.2 小菜蛾成虫感器对寄主选择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3 产卵位置的表面性状对小菜蛾产卵选择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4 寄主非挥发性提取物对小菜蛾产卵选择的影响 | 第48页 |
3.3 讨论 | 第48-51页 |
第四章 多寄主环境对小菜蛾雌虫生殖能力影响的生理机制 | 第51-7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3-61页 |
4.1.1 供试昆虫与寄主 | 第53页 |
4.1.2 卵巢发育动态实验 | 第53-54页 |
4.1.2.1 实验装置与处理设计 | 第53页 |
4.1.2.2 卵巢管的解剖与测量 | 第53-54页 |
4.1.3 不同寄主环境对卵巢发育的影响 | 第54页 |
4.1.4 不同起飞频次对卵巢发育的影响 | 第54-55页 |
4.1.4.1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4.1.5 不同寄主环境下小菜蛾雌虫体内甘油酯(Glyceride)含量变化 | 第55-57页 |
4.1.5.1 实验装置与供试虫源 | 第55页 |
4.1.5.2 实验药品 | 第55-56页 |
4.1.5.3 药品配制 | 第56页 |
4.1.5.4 实验原理 | 第56页 |
4.1.5.5 测定步骤 | 第56-57页 |
4.1.6 不同寄主环境下小菜蛾雌虫体内卵黄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57-58页 |
4.1.6.1 实验设置与供试虫源 | 第57-58页 |
4.1.6.2 卵黄原蛋白相对含量测定 | 第58页 |
4.1.7 小菜蛾雌虫体内Vg与NADH mRNA表达水平进行测定 | 第58-61页 |
4.1.7.1 小菜蛾脂肪体中NADH脱氢酶基因的筛选 | 第58页 |
4.1.7.2 qRT-PCR引物设计 | 第58-59页 |
4.1.7.3 实验样品处理与收集 | 第59页 |
4.1.7.4 小菜蛾总RNA的提取 | 第59-60页 |
4.1.7.5 qRT-PCR cDNA模板的合成 | 第60页 |
4.1.7.6 qRT-PCR反应 | 第60-61页 |
4.1.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3页 |
4.2.1 卵巢发育动态 | 第61-63页 |
4.2.2 不同寄主环境对卵巢发育的影响 | 第63-66页 |
4.2.3 不同起飞频次对卵巢发育的影响 | 第66-68页 |
4.2.4 不同寄主环境下小菜蛾雌虫甘油酯(Glyceride)含量变化 | 第68页 |
4.2.5 不同寄主环境下小菜蛾雌虫体内卵黄蛋白相对含量变化 | 第68-69页 |
4.2.6 小菜蛾雌虫体内Vg mRNA与NADH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69-73页 |
4.2.6.1 荧光定量PCR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9-70页 |
4.2.6.2 不同寄主环境下48 h雌虫Vg mRNA的表达量差异 | 第70-71页 |
4.2.6.3 不同寄主环境下48 h雌虫NADH mRNA的表达量差异 | 第71-73页 |
4.3 讨论 | 第73-76页 |
第五章 利用寄主干扰效应防控小菜蛾的有效性 | 第76-9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3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77页 |
5.1.2 不同寄主搭配对小菜蛾生殖的影响效应试验 | 第77-78页 |
5.1.2.1 试虫与实验装置 | 第77页 |
5.1.2.2 实验方法 | 第77-78页 |
5.1.3 寄主干扰效应对田间小菜蛾种群的影响试验 | 第78-81页 |
5.1.3.1 试验小区设计 | 第78-81页 |
5.1.3.2 调查方法 | 第81页 |
5.1.3.3 生命表的组建 | 第81页 |
5.1.4 两寄主不同配比种植对田间小菜蛾种群的影响试验 | 第81-83页 |
5.1.4.1 试验小区设计 | 第81-82页 |
5.1.4.2 调查方法 | 第82-83页 |
5.1.5 两种寄主间的不同间距对小菜蛾成虫的干扰效能试验 | 第83页 |
5.1.5.1 试验小区设计 | 第83页 |
5.1.5.2 调查方法 | 第83页 |
5.1.6 数据处理 | 第83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83-88页 |
5.2.1 不同寄主搭配对小菜蛾生殖的影响效应 | 第83-85页 |
5.2.2 寄主干扰效应对田间小菜蛾种群影响的有效性 | 第85-87页 |
5.2.2.1 不同处理间虫量差异比较 | 第85-86页 |
5.2.2.2 不同处理间田间小菜蛾种群增长趋势比较 | 第86-87页 |
5.2.3 两寄主不同配比种植对田间小菜蛾种群影响的研究 | 第87-88页 |
5.2.4 两种寄主间的不同间距对小菜蛾成虫的干扰效能的研究 | 第88页 |
5.3 讨论 | 第88-9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6页 |
6.1 总结 | 第91-95页 |
6.1.1 多寄主环境对小菜蛾的寄主选择行为与生殖能力的影响 | 第91页 |
6.1.2 小菜蛾对寄主的识别机制 | 第91-92页 |
6.1.3 多寄主环境对小菜蛾卵巢发育水平的影响 | 第92页 |
6.1.4 多寄主环境小菜蛾雌虫体内甘油酯与卵黄蛋白的含量 | 第92-93页 |
6.1.5 小菜蛾雌虫体内Vg mRNA与NADH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93页 |
6.1.6 不同的寄主混作对小菜蛾生殖的影响效应 | 第93页 |
6.1.7 田间的两寄主混作对小菜蛾种群的影响 | 第93-95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95页 |
6.3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2页 |
作者简介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