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章 “异乡人”的“游离感” | 第14-26页 |
第一节 师陀人生和创作的“异乡”体验 | 第14-19页 |
第二节 文学史定位异质性 | 第19-26页 |
第二章 恶托邦的世界:师陀小说创作的主题内蕴 | 第26-34页 |
第一节 人:“跋涉者”形象 | 第27-29页 |
第二节 乡关何处寻:荒原形象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无事的悲剧:人物的死亡 | 第30-34页 |
第三章 师陀小说的叙事技巧与主题内蕴呈现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叙事视角的多重性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叙事人称的泛指化与主体对话性 | 第36-40页 |
第三节 小说背景的泛化、情节的简化和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