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 第5-8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6页 |
一、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 | 第9-14页 |
1 、脑血管紧张度的调节 | 第9-11页 |
2 、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的分子机制 | 第11-13页 |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灌注量的改变 | 第13-14页 |
二、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 第14-19页 |
1 、促进一氧化氮合成的药物 | 第14页 |
2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其合成抑制剂 | 第14-15页 |
3 、钙离子拮抗剂 | 第15页 |
4 、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 | 第15-16页 |
5 、自由基清除剂 | 第16-17页 |
6 、中药治疗 | 第17页 |
7 、外科治疗 | 第17-18页 |
8 、其他 | 第18-19页 |
三、 TCD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诊断方面的应用 | 第19-26页 |
1 、TCD技术简介 | 第19页 |
2 、脑血管痉挛时TCD改变与脑血管造影结果的相关性 | 第19-22页 |
3 、造成TCD假阴性的两个主要因素 | 第22-23页 |
4 、SAH后血管痉挛的TCD诊断与主要鉴别诊断 | 第23-24页 |
5 、TCD在血管痉挛的各种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前 言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28-46页 |
实验一 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血管解剖及影像学研究 | 第28-33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一) 基础解剖部分 | 第28-29页 |
1 、实验标本 | 第28页 |
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28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二) 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的测量 | 第29-30页 |
1 、实验对象 | 第29页 |
2 、实验设备及药品 | 第29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三) 经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的测量 | 第30-31页 |
1 、实验对象 | 第30页 |
2 、实验设备及药品 | 第30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二、 结果 | 第31页 |
三、 小结 | 第31-33页 |
实验二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患者脑脊液一氧化氮浓度的测定 | 第33-37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一) 实验对象 | 第33页 |
(二) CVS诊断标准 | 第33页 |
(三) 实验设备及药品 | 第33-34页 |
(四) 脑脊液NO浓度的测定 | 第34-35页 |
1 、试剂盒组成 | 第34页 |
2 、测定方法 | 第34页 |
3 、结果计算 | 第34-35页 |
(五)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二、 结果 | 第35-36页 |
三、 小结 | 第36-37页 |
实验三 DSA、CTA、TCD及脑脊液NO浓度的测定在SAH后CVS诊断方面的应用 | 第37-41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一) 实验对象 | 第37页 |
(二) 实验设备及药品 | 第37页 |
(三)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二、 结果 | 第38-40页 |
(一) CTA和DSA检查结果 | 第38页 |
(二) CVS发生后各时段脑脊液NO浓度 | 第38页 |
(三) CVS发生后脑脊液NO浓度、MCA-Vp与ESS评分相关性分析 | 第38-40页 |
三、 小结 | 第40-41页 |
实验四 关于SAH后CVS综合治疗的研究 | 第41-46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一) 实验对象 | 第41页 |
(二) 实验设备及药品 | 第41页 |
(三)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二、 结果 | 第42-45页 |
三、 小结 | 第45-46页 |
附 表 | 第46-48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48-66页 |
一、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主要分支管径的测量 | 第49-52页 |
二、 脑脊液一氧化氮浓度与脑血管紧张度的调节 | 第52-56页 |
三、 TCD和脑脊液NO浓度测定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诊断方面的应用 | 第56-60页 |
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综合治疗 | 第60-66页 |
1 、钙离子拮抗剂 | 第60-62页 |
2 、外科治疗 | 第62页 |
3 、罂粟碱 | 第62-63页 |
4 、腰穿放液 | 第63-6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附 图 | 第75-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中文摘要 | 第82-86页 |
英文摘要 | 第86页 |
致 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