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

互联网借贷的风险与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导言第11-14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页
    三、文献综述第12-14页
    四、研究创新之处第14页
第一章 互联网借贷的概况第14-29页
    第一节 互联网借贷涵义第14-19页
        一、互联网借贷的含义第14-16页
        二、互联网借贷的特点第16-17页
        三、关联概念解析第17-19页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借贷的发展及种类第19-23页
        一、我国互联网借贷的兴起与发展第19-20页
        二、当前互联网借贷的种类第20-23页
    第三节 互联网借贷的风险第23-29页
        一、市场风险第23-24页
        二、违法违规风险第24-26页
        三、监管缺位风险第26-28页
        四、信贷技术滞后风险第28-29页
第二章 互联网借贷风险监管的相关理论分析第29-38页
    第一节 互联网借贷监管的必要性第29-30页
        一、互联网金融市场存在欺诈风险第29-30页
        二、金融消费者个体的非理性第30页
        三、互联网借贷的涉众风险第30页
    第二节 互联网借贷的法律性质第30-33页
        一、互联网借贷存在的法律关系第30-32页
        二、互联网借贷平台的法律地位第32-33页
    第三节 互联网借贷活动的合法界限第33-35页
        一、非法集资的边界第34页
        二、本金保障的合规要求第34-35页
    第四节 创新金融监管的原则第35-38页
        一、投资者保护原则第36-37页
        二、金融安全原则第37页
        三、金融效率原则第37-38页
第三章 国外互联网借贷的发展与监管第38-42页
    第一节 国外互联网借贷的兴起与发展第38-40页
    第二节 国外互联网借贷的监管模式第40-42页
        一、美国互联网借贷监管第40-42页
        二、英国互联网借贷的自律监管第42页
第四章 互联网借贷监管的制度的构建第42-57页
    第一节 国内互联网借贷监管现状第42-45页
        一、法律法规及政策监管第42-44页
        二、行业自律规范第44-45页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借贷监管模式选择第45-53页
        一、机构监管模式与功能监管模式的优劣比较第45-46页
        二、我国互联网借贷监管模式选择第46-47页
        三、行业自律监管与政府监管的结合第47-48页
        四、互联网借贷监管的措施建议第48-53页
    第三节 征信制度的完善第53-55页
        一、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第53-54页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制度第54页
        三、征信行业的持续督导监管第54-55页
    第四节 投资者保护第55-57页
        一、加强平台违法行为的监控和惩罚第55页
        二、建立平台破产隔离制度第55-56页
        三、平衡借贷平台参与者隐私信息保护与平台信息披露的关系第56页
        四、借贷参与主体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第56-57页
结语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3-64页
后记第64-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规则的法律构建
下一篇:融资租赁若干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