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综合评价--以贵港至隆安高速公路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3 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选线及设计理念 | 第15-23页 |
2.1 我国公路设计理念的发展 | 第15-16页 |
2.2 灵活性设计理念 | 第16-18页 |
2.2.1 灵活性设计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2 灵活性设计的含义 | 第17页 |
2.2.3 灵活性设计流程 | 第17-18页 |
2.3 高速公路选线 | 第18-22页 |
2.3.1 公路选线的概念 | 第18-19页 |
2.3.2 高速公路选线的原则 | 第19页 |
2.3.3 高速公路选线的控制因素 | 第19-21页 |
2.3.4 高速公路路线方案选择的步骤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23-33页 |
3.1 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 第23-24页 |
3.2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 第24-26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31页 |
3.3.1 技术指标 | 第26-27页 |
3.3.2 经济指标 | 第27-28页 |
3.3.3 社会指标 | 第28-30页 |
3.3.4 环境指标 | 第30-31页 |
3.3.5 节能指标 | 第31页 |
3.4 综合评级指标体系建立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公路选线评价方法研究 | 第33-43页 |
4.1 基本方法介绍 | 第33-34页 |
4.2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34-38页 |
4.2.1 德尔菲法 | 第34-36页 |
4.2.2 层次分析法 | 第36-38页 |
4.3 模糊理论概述 | 第38-39页 |
4.3.1 模糊集合的定义 | 第38-39页 |
4.3.2 模糊关系与模糊变换 | 第39页 |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9-42页 |
4.4.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 第39-40页 |
4.4.2 单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40-41页 |
4.4.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1-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贵港至隆安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综合评价研究 | 第43-54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43-47页 |
5.1.1 项目背景 | 第43-44页 |
5.1.2 项目建设条件 | 第44页 |
5.1.3 项目技术标准 | 第44-45页 |
5.1.4 备选方案概况 | 第45-47页 |
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综合评价 | 第47-53页 |
5.2.1 评估指标 | 第47-48页 |
5.2.2 指标权重计算 | 第48-49页 |
5.2.3 隶属度计算 | 第49-51页 |
5.2.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1-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4页 |
进一步研究问题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