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 | 第14-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2.1.1 公共文化服务 | 第14页 |
2.1.2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 第14-16页 |
2.1.3 传统图书馆服务与现代图书馆服务 | 第16-17页 |
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7-21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内容 | 第17-18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 | 第18-19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拓展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渠道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第3章 晋江市图书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分析 | 第21-26页 |
3.1 晋江市图书馆情况介绍 | 第21-23页 |
3.1.1 晋江市图书馆 | 第21页 |
3.1.2 晋江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 第21-23页 |
3.2 晋江市图书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与局限性 | 第23-26页 |
3.2.1 晋江市图书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 第23-25页 |
3.2.2 晋江市图书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局限性 | 第25-26页 |
第4章 晋江市图书馆拓展服务渠道的措施与成效分析 | 第26-41页 |
4.1 晋江市图书馆拓展服务渠道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4.1.1 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需求 | 第26页 |
4.1.2 外来人口和特殊人群的阅读需求 | 第26-27页 |
4.1.3 信息化时代下阅读方式转变对数字化图书馆的需求 | 第27-29页 |
4.2 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一公里半径”城市图书馆群项目 | 第29-38页 |
4.2.1“一公里半径”城市图书馆群项目 | 第29-32页 |
4.2.2“一公里半径”城市图书馆群项目成效分析 | 第32-38页 |
4.3 以公众(顾客)为导向的服务理念:“采书乐坊”项目 | 第38-41页 |
4.3.1“采书乐坊”项目 | 第38-39页 |
4.3.2“采书乐坊”项目开展成效分析 | 第39-41页 |
第5章 晋江市图书馆公共服务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41-48页 |
5.1 主要问题 | 第41-44页 |
5.1.1 乡镇图书馆服务空白 | 第41-42页 |
5.1.2 农家书屋出现“空壳化”现象 | 第42页 |
5.1.3 服务人才队伍薄弱 | 第42-43页 |
5.1.4 城乡交通不便利 | 第43-44页 |
5.2 原因分析 | 第44-48页 |
5.2.1 缺乏完善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行政措施 | 第44-45页 |
5.2.2 地方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较为普遍 | 第45页 |
5.2.3 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 第45-46页 |
5.2.4 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训机制缺位 | 第46-48页 |
第6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的借鉴意义 | 第48-53页 |
6.1 嘉兴市图书馆建设模式 | 第48-49页 |
6.1.1 嘉兴市图书馆介绍 | 第48-49页 |
6.1.2“嘉兴模式”——嘉兴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 第49页 |
6.2“嘉兴模式”的借鉴和启示 | 第49-53页 |
6.2.1 总分馆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作用 | 第49-50页 |
6.2.2 公共图书馆分级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 第50-51页 |
6.2.3“多级投入”模式更容易实现 | 第51页 |
6.2.4 法律制度缺位下行政制度的作用 | 第51-53页 |
第7章 完善与拓展晋江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渠道的对策及建议 | 第53-62页 |
7.1 完善与拓展服务渠道的制度保障 | 第53-55页 |
7.1.1 完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行政措施 | 第53页 |
7.1.2 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 第53-54页 |
7.1.3 健全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训机制 | 第54-55页 |
7.2 完善与拓展服务渠道的具体对策 | 第55-62页 |
7.2.1 完善总分馆体系建设 | 第55-57页 |
7.2.2 延伸“采书乐坊”项目服务 | 第57-59页 |
7.2.3 探索数字图书馆建设 | 第59-62页 |
第8章 结语 | 第62-64页 |
8.1 结论 | 第62-63页 |
8.2 不足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