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铁供水管的初腐蚀与微生物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供水金属管材腐蚀原理 | 第12-15页 |
1.2.2 供水金属管材腐蚀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2.3 微生物在金属腐蚀过程中的作用 | 第16-18页 |
1.2.4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1.3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3 课题试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22-33页 |
2.1 实验用水水质 | 第22页 |
2.2 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2-24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3 试验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24-33页 |
2.3.1 电化学指标 | 第24-27页 |
2.3.2 水质指标 | 第27页 |
2.3.3 微生物指标 | 第27-32页 |
2.3.4 表面分析技术 | 第32-33页 |
第3章 连续流下铸铁供水管初腐蚀及水质变化规律 | 第33-49页 |
3.1 球墨铸铁的电化学测试 | 第33-38页 |
3.1.1 数据处理 | 第34-36页 |
3.1.2 实验结果 | 第36-38页 |
3.2 腐蚀过程水质变化特性分析 | 第38-46页 |
3.2.1 pH和DO | 第38-42页 |
3.2.2 总铁和浊度 | 第42-44页 |
3.2.3 硝酸盐和其他 | 第44-46页 |
3.3 表面分析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特异性研究 | 第49-65页 |
4.1 细菌总数 | 第49-51页 |
4.2 DNA提取与PCR | 第51-53页 |
4.3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53-55页 |
4.4 微生物的差异性分析 | 第55-57页 |
4.5 群落组成分析 | 第57-62页 |
4.5.1 门水平分析 | 第58-59页 |
4.5.2 纲水平分析 | 第59-60页 |
4.5.3 属水平分析 | 第60-62页 |
4.6 层次聚类分析和Heatmap图 | 第62-6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铸铁与普通碳钢、镀锌钢的腐蚀对比分析研究 | 第65-76页 |
5.1 电化学指标 | 第65-67页 |
5.2 水质指标 | 第67-69页 |
5.2.1 pH | 第67-68页 |
5.2.2 溶解氧 | 第68-69页 |
5.2.3 TOC | 第69页 |
5.3 细菌总数 | 第69-72页 |
5.4 表面分析 | 第72-73页 |
5.5 不同管材的对比经济分析 | 第73-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