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1921-1924)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1-17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三)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二、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依据 | 第17-25页 |
(一)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界定 | 第17-19页 |
1. 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分界 | 第17-18页 |
2.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界定 | 第18页 |
3.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 第18-19页 |
(二)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1. 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19页 |
2. 列宁对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分析与超越 | 第19-20页 |
3. 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抨击 | 第20-21页 |
(三) 列宁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依据 | 第21-25页 |
1. 列宁对俄国经济政治危机的分析 | 第21-22页 |
2.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弊端的反思 | 第22-23页 |
3. 列宁对经济政策的调整 | 第23-25页 |
三、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5-36页 |
(一) 新经济政策的提出与实施 | 第25-28页 |
1. 新经济政策的提出 | 第25-26页 |
2.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第26-27页 |
3. 新经济政策的价值 | 第27-28页 |
(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构想 | 第28-32页 |
1. 工业化与农业合作化 | 第28-29页 |
2. 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第29-30页 |
3. 文化革命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 第30-31页 |
4. 政治改革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 第31-32页 |
(三)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再认识 | 第32-36页 |
1.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新思考 | 第33页 |
2. 社会主义过渡的迂回性 | 第33-34页 |
3.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巨性 | 第34-36页 |
四、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36-45页 |
(一)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 | 第36-39页 |
1.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 | 第36-37页 |
2.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 第37-38页 |
3.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 | 第38-39页 |
(二)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式 | 第39-42页 |
1. 社会主义改良思想的探索 | 第39-40页 |
2. 社会主义改良方式的运用 | 第40-41页 |
3. 改良对社会主义建设意义 | 第41-42页 |
(三)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的建设途径 | 第42-45页 |
1. “迂回过渡”思想的萌芽 | 第42页 |
2. “迂回过渡”思想的形成 | 第42-43页 |
3. “迂回过渡”思想的评价 | 第43-45页 |
五、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5-52页 |
(一)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45-48页 |
1. 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 第45-46页 |
2. 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与多样性 | 第46-47页 |
3.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 第47-48页 |
(二)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价值 | 第48-52页 |
1. 认识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 | 第48-49页 |
2. 利用商品经济与发展社会主义 | 第49-50页 |
3. 借鉴资本主义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