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蚕桑论文--蚕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两种微孢子虫的蛋白及对家蚕侵染性的比较研究

致谢第9-10页
中文摘要第10-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50页
    1 微孢子虫概述第13-26页
        1.1 前言第13-15页
        1.2 微孢子虫的分类地位第15-18页
        1.3 微孢子虫的形态第18页
        1.4 微孢子虫的发芽与侵染第18-22页
        参考文献第22-26页
    2 微孢子虫变异第26-38页
        2.1 微孢子虫的寄主域与寄主的专一性第26-27页
        2.2 寄主对微孢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第27-30页
            2.2.1 侵染特性变异第27-29页
            2.2.2 产孢过程及形态变异第29-30页
        2.3 非生物因素对微孢子虫变异的影响第30-31页
            2.3.1 温度对微孢子虫生物学特性影响第30-31页
            2.3.2 药物引起的形态等变异第31页
        2.4 分子水平的变异第31-34页
            2.4.1 基因组、染色体组型、ITS等的变异第31-32页
            2.4.2 蛋白水平的变异第32-34页
        参考文献第34-38页
    3 微孢子虫蛋白质第38-50页
        3.1 微孢子虫蛋白质研究的意义第38-39页
        3.2 微孢子虫的纯化第39-40页
        3.3 微孢子虫的蛋白质研究第40-44页
            3.3.1 微孢子虫孢子蛋白质的提取第40-41页
            3.3.2 微孢子虫蛋白质的研究第41-44页
        3.4 蛋白基因与系统发育分析第44-45页
        3.5 基于抗体技术的微孢子虫检测与研究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第50-108页
    1 微孢子虫的纯化第50-58页
        1.1 材料与方法第50-53页
            1.1.1 生物材料第50-51页
            1.1.2 仪器第51页
            1.1.3 家蚕微孢子虫(Nb)的繁殖第51页
            1.1.4 微孢子虫孢子的纯化第51-52页
            1.1.5 孢子纯度及成熟度检查第52-53页
        1.2 结果第53-55页
            1.2.1 高速离心法与超速离心法纯化效果的比较第53页
            1.2.2 高速离心法不同离心时间的效果比较第53-55页
        1.3 分析与讨论第55-56页
        1.4 小结第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2 家蚕消化道内肠球菌多样性对微孢子虫的影响第58-6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58-60页
            2.1.1 生物材料第58页
            2.1.2 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家蚕消化液的收集第58页
            2.1.3 肠球菌的分离和计数第58-59页
            2.1.4 肠球菌的生物化学指标测定第59页
            2.1.5 肠球菌的鉴定第59-60页
        2.2 结果第60-63页
            2.2.1 肠球菌总数的变化第60页
            2.2.2 肠球菌的分离和鉴定第60-61页
            2.2.3 鸟肠球菌的分布第61页
            2.2.4 尿肠球菌的分布第61页
            2.2.5 粪肠球菌、耐久肠球菌、铅黄肠球菌和鹌鹑肠球菌的分布第61-62页
            2.2.6 中间型和“不可鉴定”肠球菌的分布第62-63页
        2.3 分析与讨论第63-64页
            2.3.1 种的多样性第63页
            2.3.2 生化表型的多样性第63-64页
            2.3.3 病害对肠球菌分布的影响第64页
        2.4 小结第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3 家蚕微孢子虫(Nb)与其形态变异株(24Nbh)的比较研究第66-9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6-74页
            3.1.1 生物材料第66-67页
            3.1.2 主要仪器设备第67页
            3.1.3 主要试剂第67页
            3.1.4 试剂配制与操作法第67-72页
            3.1.5 粗提孢子添食前的处理第72页
            3.1.6 野生型家蚕微孢子虫的繁殖第72页
            3.1.7 无微孢子虫感染的桑尺蠖筛选第72页
            3.1.8 家蚕微孢子虫在桑尺蠖中的继代繁殖第72-73页
            3.1.9 微孢子虫纯化第73页
            3.1.10 Nb与Nbh成熟孢子形态比较第73页
            3.1.11 24Nbh和24Nbh-1对家蚕的侵染性比较第73页
            3.1.12 Nb与24Nbh孢子表面蛋白SDS-PAGE第73页
            3.1.13 Nb与24Nbh孢子表面蛋白的固相双向电泳(2D-PAGE)第73-74页
            3.1.14 Nb与24Nbh孢子总蛋白的提取第74页
            3.1.15 Nb与24Nbh总蛋白SDS-PAGE第74页
            3.1.16 Nb与24Nbh总蛋白固相2D-PAGE第7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74-88页
            3.2.1 孢子形态比较第74-78页
            3.2.2 Nb与24Nbh、24Nbh-1对家蚕的侵染性比较第78页
            3.2.3 Nb与24Nbh孢子的表面蛋白SDS-PAGE比较第78-79页
            3.2.4 Nb和24Nbh表面蛋白的固相2D-PAGE比较第79-82页
            3.2.5 Nb与24Nbh孢子总蛋白SDS-PAGE比较第82-83页
            3.2.6 Nb和24Nbh孢子总蛋白的固相2D-PAGE比较第83-86页
            3.2.7 Nb、24Nbh表面蛋白与各自总蛋白的固相2D-PAGE比较第86-88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88-91页
            3.3.1 持续的寄主改变可引起微孢子虫形态和侵染性的变异第88页
            3.3.2 持续的寄主改变可引起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的变异第88-89页
            3.3.3 孢子表面特异的差异蛋白是微孢子虫重要的侵染性因子第89页
            3.3.4 持续的寄主改变可引起微孢子虫孢内蛋白的变异第89-90页
            3.3.5 微孢子虫变异机制讨论第90-91页
        3.4 小结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4页
    4 一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Esp)与家蚕微孢子虫(Nb)的比较研究第94-10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94-97页
            4.1.1 生物材料第94-95页
            4.1.2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95页
            4.1.3 Esp与Nb添食前粗提孢子的处理第95页
            4.1.4 Esp与Nb孢子繁殖和纯化第95页
            4.1.5 Esp与Nb孢子形态比较第95页
            4.1.6 Esp与Nb极丝长度及发芽性能比较第95-96页
            4.1.7 Esp与Nb孢子表面蛋白的电泳研究第96页
            4.1.8 Esp对家蚕的组织感染性第96-97页
            4.1.9 Esp与Nb对家蚕的侵染性比较第97页
            4.1.10 Esp对几种鳞翅目昆虫的人工感染性调查第97页
            4.1.11 Esp对家蚕的胚胎传染性第97页
        4.2 结果第97-103页
            4.2.1 孢子及孢囊形态第97-98页
            4.2.2 极丝长度及发芽性能第98-99页
            4.2.3 Esp与Nb孢子的表面蛋白比较第99-102页
            4.2.4 Esp对家蚕的组织感染性第102页
            4.2.5 Esp与Nb对家蚕的侵染性比较第102页
            4.2.6 Esp对三种野外鳞翅目昆虫的感染性第102页
            4.2.7 Esp对家蚕的胚胎传染性第102-103页
        4.3 分析与讨论第103-105页
            4.3.1 Esp为内网虫属样(Endoreticulatus-like)微孢子虫第103-104页
            4.3.2 Esp与Nb孢子表面蛋白与侵染的相关性第104-105页
            4.3.3 相同表面蛋白是微孢子虫保守蛋白,高丰度表面蛋白可能是主要的结构蛋白第105页
            4.3.4 Esp的侵染特异性和对蚕种生产的影响第105页
        4.4 小结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8页
英文摘要第108页
附录1 本文所用缩略语第111-112页
附录2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泥鳅SOX3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分析
下一篇:四种水稻除草剂对两种泥鳅的毒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