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城市污水生物膜法处理技术的历史与现状 | 第12-20页 |
1.1.1 生物膜法 | 第12-17页 |
1.1.2 填料 | 第17-20页 |
1.2 城市污水生物膜法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第20-22页 |
1.2.1 城市污水生物膜法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2.2 解决对策 | 第21-22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 第22-25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2 自旋传质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 第25-71页 |
2.1 试验装置与条件 | 第25-29页 |
2.1.1 试验装置与材料 | 第25-27页 |
2.1.2 填料的选择 | 第27-28页 |
2.1.3 试验条件与试验范围 | 第28-29页 |
2.1.4 分析项目与分析手段 | 第29页 |
2.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29-41页 |
2.2.1 填料性能的清水试验 | 第29-31页 |
2.2.2 菌种的培养、驯化与挂膜 | 第31-32页 |
2.2.3 微生物相观察分析 | 第32-34页 |
2.2.4 不同运行条件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34-40页 |
2.2.5 静态动力学试验 | 第40页 |
2.2.6 氧转移效率试验 | 第40-41页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69页 |
2.3.1 不同运行条件对出水水质的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第41-65页 |
2.3.2 静态动力学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65-66页 |
2.3.3 氧转移效率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66-6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3 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传质机理的探讨 | 第71-116页 |
3.1 概述 | 第71页 |
3.2 传统的传质理论与讨论 | 第71-85页 |
3.2.1 传质与扩散类型 | 第72-73页 |
3.2.2 分子扩散与对流扩散 | 第73-74页 |
3.2.3 湍流传质理论与边界层理论 | 第74-75页 |
3.2.4 双膜理论及其发展 | 第75-81页 |
3.2.5 亚微观传质与惯性效应理论 | 第81-85页 |
3.3 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的传质过程分析与讨论 | 第85-89页 |
3.3.1 微生物细胞的内传质过程分析与讨论 | 第85-86页 |
3.3.2 微生物细胞的外传质过程分析与讨论 | 第86-89页 |
3.4 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传质机理的探讨 | 第89-114页 |
3.4.1 氧在污水生物处理反应器内的传质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89-98页 |
3.4.2 有机底物在污水生物处理反应器内的传质反应机理的分析 | 第98-103页 |
3.4.3 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传质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3-108页 |
3.4.4 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传质机理与传质条件的探讨 | 第108-11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4 自旋传质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动力学分析 | 第116-128页 |
4.1 氧传递系数的测定与计算 | 第116-121页 |
4.1.1 氧传递系数K_Lα的研究现状 | 第116-117页 |
4.1.2 反应器内氧传递系数的测定与计算 | 第117-121页 |
4.2 有机底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21-127页 |
4.2.1 概述 | 第121-122页 |
4.2.2 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122-125页 |
4.2.3 经验模型的建立 | 第125-12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5 自旋传质填料特性分析 | 第128-135页 |
5.1 污水生物处理对填料的要求 | 第128页 |
5.2 污水生物处理用填料的发展趋势 | 第128-130页 |
5.3 自旋传质填料的性能分析 | 第130-134页 |
5.3.1 填料的评价指标 | 第130-131页 |
5.3.2 自旋传质填料的性能 | 第131-13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35-139页 |
6.1 结论 | 第135-138页 |
6.2 建议 | 第138-139页 |
附录1 | 第139-141页 |
附录2 | 第141-165页 |
附录3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78-179页 |
摘要 | 第179-184页 |
Abstract | 第184页 |
致谢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