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13-14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39页 |
| 一 当归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 第14-15页 |
| 二 溃疡性结直肠炎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三 口服结肠定位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1 结肠的构造与特点 | 第16页 |
| 2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 第16-19页 |
| 3 口服结肠定位制剂的应用 | 第19-20页 |
| 4 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 | 第20页 |
| 四 微丸的研究及制备概况 | 第20-25页 |
| 1 挤出-滚圆法 | 第21页 |
| 2 热熔挤出法 | 第21-22页 |
| 3 离心造粒法 | 第22页 |
| 4 冻干制粒法 | 第22-23页 |
| 5 包衣锅法 | 第23页 |
| 6 流化床制粒包衣法 | 第23-24页 |
| 7 液相中制备法 | 第24-25页 |
| 五 挤出-滚圆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25-27页 |
| 1 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的设备 | 第25页 |
| 2 挤出-滚圆制备微丸常用的辅料 | 第25-26页 |
| 3 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中的工艺参数 | 第26-27页 |
| 六 结论与展望 | 第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9页 |
| 前言 | 第39-40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0-105页 |
| 第一章 当归有效组分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作用 | 第40-51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0-41页 |
| 2. 方法 | 第41-44页 |
| 3. 结果 | 第44-50页 |
| 4. 总结与讨论 | 第50-51页 |
| 第二章 当归有效组分结肠定位微丸的制备与优化 | 第51-90页 |
| 第一节 当归有效组分结肠定位微丸丸芯的制备 | 第51-73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51-52页 |
| 2 方法 | 第52-56页 |
| 3 结果 | 第56-71页 |
| 4 总结与讨论 | 第71-73页 |
| 第二节 当归有效组分结肠定位微丸的制备 | 第73-90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73页 |
| 2 方法 | 第73-77页 |
| 3 结果 | 第77-88页 |
| 4 总结与讨论 | 第88-90页 |
| 第三章 当归有效组分结肠定位微丸的制剂学及药效学评价 | 第90-105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90-91页 |
| 2 方法 | 第91-93页 |
| 3 结果 | 第93-103页 |
| 4 总结与讨论 | 第103-105页 |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