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由三个典型案例引发的思考 | 第8-11页 |
第一节 合同纠纷案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 第8-9页 |
一、林绍煌等与海南中青旅旅游合同纠纷上诉案 | 第8页 |
二、冉某等诉涪陵区情缘情婚庆服务部婚庆服务合同纠纷案 | 第8-9页 |
三、焦玉贵与深圳芙蓉宾馆等整容合同纠纷案 | 第9页 |
第二节 案件思考 | 第9-11页 |
一、综合评析 | 第9-10页 |
二、问题小结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必要性探究 | 第11-15页 |
第一节 现实中大量违约精神损害存在,却始终难以得到合法救济 | 第11页 |
第二节 民事责任体系的成熟有赖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入法 | 第11-12页 |
第三节 肯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民法公平正义理念的要求 | 第12页 |
第四节 责任竞合时,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可使权利得到更全面的保护 | 第12-13页 |
第五节 我国相关立法不明造成司法实践的同案不同判 | 第13-15页 |
一、在违约之诉中肯定精神损害赔偿 | 第13页 |
二、在违约之诉中否定精神损害赔偿 | 第13-14页 |
三、通过调解结案或以“其他损失”之说规避精神损害赔偿 | 第14-15页 |
第三章 我国实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基础 | 第15-20页 |
第一节 法理基础 | 第15-17页 |
一、违约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有利于减轻权利人的举证难度 | 第15页 |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使合同法中的“完全赔偿”原则得以有效实现 | 第15-16页 |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符合合同法的“可预见性”规则 | 第16页 |
四、传统的“举证困难说”、“损失计算困难说”等不具有说服力 | 第16页 |
五、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在合同中可以约定精神损害赔偿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立法基础 | 第17页 |
第三节 国外法律规定的支持——基于比较法视野进行探讨 | 第17-20页 |
一、英国法 | 第17-18页 |
二、美国法 | 第18页 |
三、德国法 | 第18-19页 |
四、法国法 | 第19-20页 |
第四章 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构建 | 第20-24页 |
第一节 适用范围 | 第20-21页 |
一、以追求精神利益为标的的合同 | 第20页 |
二、标的物带有重大感情价值的合同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构成要件 | 第21-22页 |
一、严重的精神损害事实 | 第21页 |
二、违约行为 | 第21页 |
三、因果关系 | 第21-22页 |
第三节 限制规则 | 第22-24页 |
一、损益相抵规则 | 第22页 |
二、过失相抵规则 | 第22页 |
三、减轻损失规则 | 第22-24页 |
结语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致谢 | 第27-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