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理论比较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观看之道 | 第12-26页 |
第一节 对观看的理解 | 第12-16页 |
一、观看行为的心理学阐释 | 第12-14页 |
二、观看行为的社会学阐释 | 第14-16页 |
第二节 观看的方式 | 第16-21页 |
一、注视的观看方式 | 第17-18页 |
二、浏览的观看方式 | 第18-21页 |
第三节 观看行为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 | 第21-26页 |
一、视觉思维的心理机制 | 第21-23页 |
二、消费与欲望的心理机制 | 第23-26页 |
第二章 艺术形象和形式 | 第26-41页 |
第一节 艺术形象的来源 | 第26-30页 |
一、艺术形象的真实性 | 第26-28页 |
二、艺术形象的虚拟性 | 第28-30页 |
第二节 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 | 第30-34页 |
一、艺术形象的创造性 | 第30-33页 |
二、艺术形象的复制性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 | 第34-41页 |
一、内在的动力 | 第35-37页 |
二、外在的冲击力 | 第37-41页 |
第三章 艺术意义的生成 | 第41-56页 |
第一节 艺术意义的生成方式 | 第41-46页 |
一、表现的生成方式 | 第41-44页 |
二、表征的生成方式 | 第44-46页 |
第二节 艺术意义的载体 | 第46-51页 |
一、阿恩海姆的媒介 | 第47-49页 |
二、视觉文化的媒介 | 第49-51页 |
第三节 艺术作品意义的来源 | 第51-56页 |
一、阿恩海姆理论中的艺术意义来源 | 第52-54页 |
二、视觉文化研究中的意义来源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61页 |
一、阿恩海姆所代表的审美范式的意义 | 第56-57页 |
二、文化研究范式的意义 | 第57-58页 |
三、范式转换与融合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