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维度滑坡变形破坏的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以三峡库区雷家坪滑坡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滑坡变形破坏数值计算方法 | 第11-12页 |
1.2.2 不同维度滑坡数值模拟研究 | 第12-13页 |
1.2.3 水库滑坡变形机理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区域地质环境 | 第17-24页 |
2.1 气象条件及三峡水库调度 | 第17-20页 |
2.1.1 气象条件 | 第17-18页 |
2.1.2 三峡水库的蓄水和运行调度 | 第18-20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2.4 地质构造 | 第21-23页 |
2.5 水文地质 | 第23-24页 |
3 雷家坪滑坡发育及变形特征 | 第24-41页 |
3.1 滑坡发育特征 | 第24-30页 |
3.1.1 滑坡形态及规模 | 第24-26页 |
3.1.2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 | 第26-28页 |
3.1.3 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28-30页 |
3.1.4 滑坡水文地质特征 | 第30页 |
3.2 滑坡变形特征 | 第30-41页 |
3.2.1 宏观变形迹象 | 第30-31页 |
3.2.2 变形监测 | 第31-41页 |
4 库水位波动条件下滑坡渗流场变化特征 | 第41-50页 |
4.1 计算方法及原理 | 第41页 |
4.2 模拟工况 | 第41-42页 |
4.3 滑坡渗流场数值模拟 | 第42-44页 |
4.3.1 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4.3.2 边界条件 | 第43页 |
4.3.3 参数选取 | 第43-44页 |
4.4 滑坡渗流场分析 | 第44-50页 |
4.4.1 稳定库水位工况 | 第44-45页 |
4.4.2 库水位下降工况 | 第45-46页 |
4.4.3 库水位上升工况 | 第46-47页 |
4.4.4 暴雨+库水位下降工况 | 第47-48页 |
4.4.5 暴雨+145m库水位工况 | 第48-50页 |
5 数值模型建立 | 第50-58页 |
5.1 方法选取 | 第50-51页 |
5.1.1 材料破坏准则 | 第50页 |
5.1.2 斜坡失稳判据 | 第50-51页 |
5.1.3 强度折减法 | 第51页 |
5.2 荷载与计算工况 | 第51-52页 |
5.3 模型及参数 | 第52-58页 |
5.3.1 二维数值模型与计算范围 | 第52-53页 |
5.3.2 准三维数值模型与计算范围 | 第53-54页 |
5.3.3 三维数值模型与计算范围 | 第54-56页 |
5.3.4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第56页 |
5.3.5 计算参数 | 第56-58页 |
6 不同维度下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99页 |
6.1 滑坡位移对比 | 第58-85页 |
6.1.1 145m、175m稳定库水位工况 | 第58-65页 |
6.1.2 库水位下降工况 | 第65-75页 |
6.1.3 库水位上升工况 | 第75-85页 |
6.2 滑坡塑性区对比 | 第85-97页 |
6.2.1 145m、175m稳定库水位工况 | 第85-88页 |
6.2.2 库水位下降工况 | 第88-92页 |
6.2.3 库水位上升工况 | 第92-96页 |
6.2.4 不同维度模拟塑性区面积比较 | 第96-97页 |
6.3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滑坡稳定性对比 | 第97-99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附录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