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M-N_x/C类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材料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53页
    1.1 燃料电池概述第13-14页
    1.2 燃料电池基本工作原理第14-15页
    1.3 燃料电池分类第15-17页
    1.4 燃料电池发展中遇到的挑战第17页
    1.5 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7-37页
        1.5.1 碳载过渡金属氮材料(M-N_x/C)氧还原催化剂研究第18-26页
        1.5.2 基于石墨烯的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研究第26-34页
        1.5.3 碳载过渡金属氮材料(M-N_x/C)氧还原催化剂活性位点研究第34-37页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37-38页
    1.7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53页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研究方法第53-59页
    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第53-54页
    2.2 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表征第54-57页
        2.2.1 工作电极的制备第55页
        2.2.2 循环伏安法第55页
        2.2.3 线性扫描伏安法第55-56页
        2.2.4 旋转环盘电极技术第56-57页
    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57-59页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57页
        2.3.2 X-射线衍射第57页
        2.3.3 激光显微拉曼光谱第57页
        2.3.4 低温氮气吸附/脱附第57页
        2.3.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第57-58页
        2.3.6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第58页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58-59页
第三章 多孔氮掺杂石墨烯泡沫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第59-75页
    3.1 引言第59-60页
    3.2 催化剂的制备第60页
        3.2.1 氧化石墨烯溶液的制备第60页
        3.2.2 多孔氮掺杂石墨烯泡沫的制备第6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0-69页
        3.3.1 催化剂的形貌结构表征第60-65页
        3.3.2 催化剂的氧还原性能表征第65-69页
    3.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第四章 不同前驱体组分制备层级多孔氮掺杂石墨烯泡沫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第75-93页
    4.1 引言第75-76页
    4.2 催化剂的制备第76-77页
        4.2.1 氧化石墨烯溶液的制备第76页
        4.2.2 不同氮源前驱体层级多孔氮掺杂石墨烯泡沫的制备第76-77页
        4.2.3 不同金属前驱体层级多孔氮掺杂石墨烯泡沫的制备第77页
        4.2.4 单电池性能测试第7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7-88页
        4.3.1 催化剂的形貌结构表征第77-81页
        4.3.2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81-86页
        4.3.3 HPGF-1 催化剂的单电池性能测试第86-87页
        4.3.4 金属前驱体对催化剂氧还原活性的影响第87-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第五章 杂原子掺杂石墨烯泡沫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第93-106页
    5.1 引言第93-94页
    5.2 催化剂的制备第94-95页
        5.2.1 氧化石墨烯溶液的制备第94页
        5.2.2 不同杂原子掺杂多孔石墨烯泡沫的制备第94页
        5.2.3 多元素掺杂多孔石墨烯泡沫的制备第94-9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5-103页
        5.3.1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95-97页
        5.3.2 催化剂的形貌结构表征第97-103页
    5.4 本章小结第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6页
第六章 Co-S-N/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第106-121页
    6.1 引言第106-107页
    6.2 Co-S-N/C催化剂的制备第107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7-116页
        6.3.1 Co-S-N/C催化剂的结构表征第107-112页
        6.3.2 Co-S-N/C催化剂的氧还原性能研究第112-115页
        6.3.3 Co-S-N/C催化剂的耐甲醇测试第115-116页
    6.4 本章小结第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1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121-124页
    7.1 总结第121-122页
    7.2 展望第122-12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24-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症肌无力围手术期管理及肌无力危象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一篇:非神经元型胆碱能系统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