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压煤山丘区生态演变及跟踪评价--以长河流域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3 基本结论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 第20-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3 数据来源 | 第21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生态演变相关基础理论 | 第23-26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3页 |
2.1.1 生态系统 | 第23页 |
2.1.2 流域生态演变 | 第23页 |
2.1.3 生态影响评价 | 第23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3-26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2.2 资源系统理论 | 第24页 |
2.2.3 生态演替理论 | 第24页 |
2.2.4 人地协调理论 | 第24-26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6-30页 |
3.1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6-28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6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26-27页 |
3.1.3 土壤植被特征 | 第27页 |
3.1.4 气候特征 | 第27-28页 |
3.1.5 资源状况 | 第28页 |
3.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8-30页 |
3.2.1 经济发展条件 | 第28-29页 |
3.2.2 社会发展条件 | 第29-30页 |
4 采煤影响下长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壤侵蚀估算 | 第30-38页 |
4.1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第30-34页 |
4.2 土地利用变化采煤驱动力分析 | 第34-35页 |
4.2.1 采煤驱动指数构建 | 第34-35页 |
4.2.2 采煤驱动力分析 | 第35页 |
4.3 基于RUSLE的采煤矿区土壤侵蚀估算 | 第35-38页 |
5 采煤影响下长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 | 第38-45页 |
5.1 景观格局空间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5.2 采煤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分析 | 第39页 |
5.3 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 第39-42页 |
5.4 景观格局演变的采煤驱动力分析 | 第42-45页 |
6 长河流域采煤生态影响评价 | 第45-62页 |
6.1 采煤影响下流域生态响应关键因子确定 | 第45-46页 |
6.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46-51页 |
6.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6页 |
6.2.2 指标选择与构建 | 第46-48页 |
6.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8-51页 |
6.3 评价方法 | 第51-55页 |
6.3.1 改进SPA法评价原理及模型 | 第51-54页 |
6.3.2 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 第54页 |
6.3.3 生态环境响应评价指分级标准 | 第54-55页 |
6.4 结果分析 | 第55-62页 |
6.4.1 改进SPA法联系度矩阵R计算结果 | 第55-57页 |
6.4.2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改进SPA法跟踪评价 | 第57-62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62-65页 |
7.1 结论 | 第62-63页 |
7.2 讨论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