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煤燃烧受热破碎机理研究 | 第14-15页 |
1.2.2 热破碎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7页 |
1.2.3 热破碎的数学描述研究 | 第17-18页 |
1.2.4 煤颗粒热破碎研究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实验煤样 | 第21页 |
2.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3 热解粉化程度的表征方法 | 第23页 |
2.4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2.4.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23页 |
2.4.2 显微组分分析 | 第23-24页 |
2.4.3 表面形貌分析 | 第24页 |
2.4.4 孔隙结构分析 | 第24-25页 |
2.4.5 筛分分析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褐煤热解粉化实验研究 | 第26-39页 |
3.1 单独热力作用下的固定床热解粉化实验 | 第26-31页 |
3.1.1 粒径的影响 | 第26-28页 |
3.1.2 加热终温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3 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4 升温速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 热力与机械力不同加载下的热解粉化实验研究 | 第31-38页 |
3.2.1 热力与机械力不同加载对热解半焦特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2 不同热力配合恒定机械力对热解破碎粉化的影响 | 第33-37页 |
3.2.3 不同机械力配合恒定热力对热解破碎粉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热力作用下微观结构变化与粉化的关联 | 第39-52页 |
4.1 两种褐煤的热重实验分析 | 第39-40页 |
4.2 颗粒孔隙结构分析 | 第40-48页 |
4.2.1 压汞曲线分析 | 第40-42页 |
4.2.2 颗粒的比表面积及平均孔径 | 第42页 |
4.2.3 颗粒孔隙结构的分布 | 第42-45页 |
4.2.4 颗粒孔隙的氮吸附-脱附等温线 | 第45-48页 |
4.3 扫描电镜下的表面形貌 | 第48-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热解粉化前后的粒径关联研究 | 第52-60页 |
5.1 影响热解粉化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52-54页 |
5.1.1 灰色关联分析步骤与方法 | 第52-53页 |
5.1.2 计算结果及结论 | 第53-54页 |
5.2 粉化前后的粒径关联函数模型 | 第54-58页 |
5.2.1 关联函数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 第55-56页 |
5.2.2 关联函数模型的验证 | 第56-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6章 褐煤热解粉化的机理研究 | 第60-67页 |
6.1 热解粉化过程分析 | 第60-61页 |
6.2 褐煤热解粉化的机理研究 | 第61-6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今后工作设想 | 第67-70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7.2 工业生产建议 | 第68-69页 |
7.3 主要创新点 | 第69页 |
7.4 论文工作的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