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序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石漠化 | 第18-2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20页 |
2.1.1 研究区自然环境 | 第18-19页 |
2.1.2 研究区社会经济 | 第19-20页 |
2.2 研究区石漠化背景及典型性分析 | 第20-21页 |
2.2.1 研究区石漠化背景分析 | 第20页 |
2.2.2 研究区典型性与代表性 | 第20-21页 |
3 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选择与数据处理 | 第21-30页 |
3.1 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的分析 | 第21页 |
3.2 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 | 第21-23页 |
3.2.1 基岩裸露率 | 第21-22页 |
3.2.2 植被覆盖度 | 第22页 |
3.2.3 坡度 | 第22-23页 |
3.2.4 土地垦殖率 | 第23页 |
3.2.5 人为干扰度指数 | 第23页 |
3.3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23-30页 |
3.3.1 数据的获取 | 第23-24页 |
3.3.2 数据的处理 | 第24-30页 |
4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计算及等级划分 | 第30-39页 |
4.1 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30-31页 |
4.1.1 模型的原理和方法 | 第30-31页 |
4.1.2 Logistic回归的概率公式 | 第31页 |
4.2 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计算 | 第31-38页 |
4.2.1 Wald统计量的检验 | 第31-32页 |
4.2.2 确定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的遍历范围和步长 | 第32-33页 |
4.2.3 构造哑变量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33-34页 |
4.2.4 计算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 | 第34-38页 |
4.3 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的等级划分体系 | 第38-39页 |
4.3.1 阈值分析 | 第38页 |
4.3.2 石漠化等级划分依据 | 第38-39页 |
4.3.3 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等级划分体系 | 第39页 |
5 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的验证与分析 | 第39-43页 |
5.1 验证方法 | 第39-40页 |
5.2 验证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5.3 预警分析 | 第42-43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6.1 结论 | 第43-44页 |
6.2 讨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50-51页 |
附件 | 第5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