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9-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 ·能源利用和环境现状 | 第13-14页 |
| ·太阳能的利用现状 | 第14-15页 |
| ·温差发电在太阳能利用中的前景 | 第15-16页 |
|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概述 | 第16-23页 |
| ·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6-18页 |
|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 ·对研究进展的分析评价 | 第22-23页 |
| ·课题来源 | 第2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3-2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创新之处和主要特色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太阳能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及模型分析 | 第25-35页 |
| ·温差发电的基本理论 | 第25-28页 |
| ·塞贝克效应 | 第25-26页 |
| ·帕尔贴效应 | 第26-27页 |
| ·汤姆逊效应 | 第27页 |
| ·傅里叶效应 | 第27页 |
| ·焦耳效应 | 第27-28页 |
| ·热电效应的相互关系 | 第28页 |
| ·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 | 第28-29页 |
| ·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的理论模型 | 第29-34页 |
| ·温差发电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 第29-31页 |
| ·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的理论模型 | 第31-33页 |
| ·太阳能温差发电器的最佳匹配负载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温差发电器工作性能的实验研究 | 第35-45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温差发电器性能测试 | 第35-40页 |
| ·实验测试原理 | 第35-36页 |
| ·实验平台设计 | 第36-39页 |
| ·实验过程 | 第39-40页 |
| ·温差发电器性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 ·输出功率随负载电阻的变化 | 第40页 |
| ·开路电压随温差的变化 | 第40-41页 |
| ·输出功率随温差的变化 | 第41-42页 |
| ·冷端散热方式的优化研究 | 第42-44页 |
| ·不同散热方式对冷端散热效果的影响 | 第42页 |
| ·不同散热方式对输出功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不同散热方式对开路电压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多组件温差发电器输出特性研究 | 第45-53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实验系统简介 | 第45-47页 |
| ·发电系统的传热特性研究 | 第47-48页 |
| ·加热片传热性能测试 | 第47页 |
| ·各发电组件冷热端温度分布 | 第47-48页 |
| ·组件串并联方式对发电器输出性能的影响 | 第48-52页 |
| ·串并联方式对两组件温差发电器输出性能影响 | 第48-49页 |
| ·串并联方式对三组件温差发电器输出性能影响 | 第49-51页 |
| ·串并联方式对四组件温差发电器输出性能影响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平板型CPC 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的实验研究 | 第53-65页 |
| ·引言 | 第53页 |
| ·平板型CPC 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的设计及实验 | 第53-60页 |
| ·CPC 集热器的设计 | 第53-57页 |
| ·CPC 平板吸收器的设计 | 第57-58页 |
| ·发电组件布置及其两端冷热源的实现 | 第58-60页 |
| ·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及实验测试系统 | 第6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 ·平板CPC 集热器性能测试 | 第61页 |
| ·一天内输出功率、开路电压随时间的变化 | 第61-62页 |
| ·输出性能参数随冷却水流的变化 | 第62-63页 |
| ·集热器保温后发电装置输出性能的比较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附表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