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和客运专线的形成 | 第11-12页 |
| ·城市化 | 第12-13页 |
| ·综合交通枢纽是铁路客站的发展方向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页 |
| ·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5-17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7-19页 |
| ·文献回顾和整理总结 | 第17-18页 |
| ·实例调查研究 | 第18页 |
| ·多学科研究 | 第18-19页 |
| ·参与和研究相关的设计 | 第19页 |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的概述和发展状况 | 第20-35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的概述和发展状况 | 第20-25页 |
| ·铁路旅客车站和铁路旅客车站站房的概述 | 第20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的分类 | 第20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 第20-25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的定义和发展背景 | 第25-32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的定义 | 第25-26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的发展背景及原因 | 第26-32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32-34页 |
| ·功能的复合性的趋势 | 第32页 |
| ·空间的多元化的趋势 | 第32页 |
| ·空间的立体化的趋势 | 第32页 |
| ·地域特色突出化的趋势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的功能分析 | 第35-43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功能构成 | 第35-36页 |
| ·旅客活动平台空间 | 第35页 |
| ·内外转换空间界面 | 第35-36页 |
| ·进站集散厅 | 第36页 |
| ·铁路旅客车站入站空间功能属性组成 | 第36-37页 |
| ·交通联系作用 | 第36页 |
| ·标志、形象作用 | 第36-37页 |
| ·引导作用 | 第37页 |
| ·空间转换和过渡作用 | 第37页 |
| ·和传统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的比较 | 第37-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设计要点分析 | 第43-98页 |
| ·不同规模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的功能差异性分析 | 第43-44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的设计要点分析 | 第44-64页 |
| ·旅客活动平台空间的设计要点分析 | 第45-47页 |
| ·内外转换空间界面的设计要点分析 | 第47-51页 |
| ·进站集散厅的设计要点分析 | 第51-64页 |
| ·铁路旅客车站入站空间室内物理环境的处理 | 第64-74页 |
| ·铁路旅客车站入站空间细部设计 | 第74-80页 |
| ·铁路旅客车站入站空间无障碍设计 | 第80-82页 |
| ·铁路旅客车站入站空间的结构设计 | 第82-90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的结构选型与造型意向 | 第82-88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环境对结构选型的影响 | 第88-89页 |
| ·物理、心理需求 | 第89-90页 |
| ·技术、经济条件 | 第90页 |
| ·铁路旅客车站入站空间设计的艺术表达 | 第90-95页 |
| ·时代特征及交通建筑特征的表达 | 第90-92页 |
| ·地域性与传统文化的表达 | 第92-95页 |
| ·铁路旅客车站入站空间适应性研究 | 第95-97页 |
| ·铁路入站空间对旅客高峰流量的适应性 | 第95-96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对未来功能变化的适应性 | 第96-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第五章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设计的实例分析与设计策略 | 第98-115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的实例分析 | 第98-106页 |
| ·新武汉火车站站房入站空间设计与分析 | 第98-104页 |
| ·抚州站站房入站空间设计与分析 | 第104-106页 |
| ·现阶段建成的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出现的问题 | 第106-110页 |
| ·尺度巨大、缺乏人性化 | 第106-107页 |
| ·交通流线复杂,标志系统不明晰 | 第107页 |
| ·由于后期管理问题导致的局部空间不足,人员拥挤,无障碍设施不到位等问题 | 第107-108页 |
| ·缺少自助售票机和电子讯息自动查询系统 | 第108-109页 |
| ·缺少室内景观设置 | 第109-110页 |
| ·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入站空间设计策略 | 第110-114页 |
| ·高效便捷的功能组织 | 第110-111页 |
| ·清晰明辨的空间构成 | 第111-112页 |
| ·"人性化、地域化"的细节设计 | 第112-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 结论 | 第115-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
| 致谢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