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调查研究--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4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13-14页
        1.4.1 研究目标第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页
        1.4.3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4-15页
2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5-18页
    2.1 生态文明观第15页
    2.2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第15页
    2.3 生态文明观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第15-18页
        2.3.1 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第15-16页
        2.3.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16-18页
3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现状调查第18-26页
    3.1 调查设计第18页
    3.2 现状分析第18-25页
        3.2.1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现状分析第19-23页
        3.2.2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观培养的情况调查第23-25页
    3.3 调查总结第25-26页
4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第26-32页
    4.1 社会因素第26-27页
        4.1.1 社会经济的功利化思潮第26页
        4.1.2“人类中心主义”的负面引导第26-27页
        4.1.3 政府责任的缺位第27页
        4.1.4 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不完善第27页
    4.2 学校因素第27-29页
        4.2.1 对生态文明观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第27页
        4.2.2 缺乏健全的生态文明观培养制度第27-28页
        4.2.3 生态文明课程与教材的缺位第28页
        4.2.4 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第28页
        4.2.5 培养模式流于形式并脱离实践第28-29页
    4.3 家庭因素第29-30页
        4.3.1 家长自身缺乏生态文明观的理念第29页
        4.3.2 家庭教育“重智轻德”忽视生态文明培养第29页
        4.3.3 溺爱环境不利于生态文明观的养成第29-30页
    4.4 个人因素第30-32页
        4.4.1 心理发展动荡期和形而上学的价值观第30页
        4.4.2 基础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淡漠第30页
        4.4.3 畸形消费观的巨大冲击第30-31页
        4.4.4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功利化倾向第31-32页
5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对策第32-41页
    5.1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的基本原则第32-33页
        5.1.1 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第32页
        5.1.2 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第32页
        5.1.3 一元主导与多学科渗透相结合第32-33页
        5.1.4 主要教育主体和次要教育主体相结合第33页
    5.2 社会方面的主要培养对策第33-35页
        5.2.1 发挥政府的作用第33-34页
        5.2.2 发挥企业的作用第34页
        5.2.3 发挥生态环保组织的作用第34-35页
    5.3 学校方面的主要培养对策第35-38页
        5.3.1 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设计第35页
        5.3.2 营造良好的生态教育环境第35-36页
        5.3.3 加强生态文明师资队伍建设第36页
        5.3.4 加大生态文明教育投入第36-37页
        5.3.5 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的实践养成第37页
        5.3.6 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的制度体系第37-38页
    5.4 家庭方面的主要培养对策第38-39页
        5.4.1 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第38页
        5.4.2 树立以身作则的榜样第38-39页
        5.4.3 营造和谐的居家生态氛围第39页
    5.5 个人方面的主要培养对策第39-41页
        5.5.1 提高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认同第39页
        5.5.2 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第39-40页
        5.5.3 树立绿色合理的消费观念第40页
        5.5.4 用“内省”和“慎独”开展自我教育第40-41页
6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附录第44-4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6-47页
作者简介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肝纤维化指标对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预测作用
下一篇:浅析大调解的社会治理功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