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街旁绿地的相关研究与建设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街旁绿地的研究与建设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街旁绿地的研究与建设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城市街旁绿地的概述 | 第15-19页 |
2.1 城市街旁绿地的概念 | 第15页 |
2.2 城市街旁绿地的功能 | 第15-17页 |
2.2.1 生态功能 | 第15-16页 |
2.2.2 使用功能 | 第16页 |
2.2.3 景观形象功能 | 第16-17页 |
2.3 城市街旁绿地的类型划分 | 第17-19页 |
2.3.1 根据城市建设中街旁绿地的形成方式不同分类 | 第17页 |
2.3.2 根据不同区域背景分类 | 第17页 |
2.3.3 根据街旁绿地所处的位置及形状分类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城市街旁绿地景观“人性化”的解读 | 第19-30页 |
3.1“人性化”的含义 | 第19页 |
3.2 人体的尺度 | 第19-22页 |
3.2.1 人体的构造尺寸 | 第19-21页 |
3.2.2 人体的功能尺寸 | 第21页 |
3.2.3 特殊人群的尺寸 | 第21-22页 |
3.2.4 个人空间的度量 | 第22页 |
3.2.5 人性化尺度 | 第22页 |
3.3 人在外部空间中的行为特点 | 第22-25页 |
3.3.1 领域性与人际活动距离 | 第22-23页 |
3.3.2 私密性与尽端倾向 | 第23页 |
3.3.3 抄近路习性 | 第23-24页 |
3.3.4 身体的依托性 | 第24页 |
3.3.5 从众行为与喜新、求异行为 | 第24页 |
3.3.6 人聚效应与趋光效应 | 第24-25页 |
3.4 人在使用空间时的心理需求 | 第25-27页 |
3.4.1 安全感 | 第25页 |
3.4.2 舒适感 | 第25-26页 |
3.4.3 文化与归属感 | 第26页 |
3.4.4 选择与多样性 | 第26页 |
3.4.5 社会交往 | 第26-27页 |
3.5 不同因素影响下的街旁绿地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差异 | 第27-30页 |
3.5.1 性别因素 | 第27页 |
3.5.2 年龄因素 | 第27-29页 |
3.5.3 阶层因素 | 第29页 |
3.5.4 个人生理因素 | 第29-30页 |
第四章 街旁绿地空间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0-39页 |
4.1 街旁绿地中的儿童活动空间 | 第30-33页 |
4.1.1 儿童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4.1.2 针对儿童使用者的需求在绿地环境设计中的策略与应用 | 第31-33页 |
4.2 街旁绿地中的中青年活动空间 | 第33页 |
4.2.1 中青年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33页 |
4.2.2 针对中青年使用者的需求在绿地环境设计中的策略与应用 | 第33页 |
4.3 街旁绿地中的老年人活动空间 | 第33-36页 |
4.3.1 老年人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4.3.2 针对老年人使用者的需求在绿地环境设计中的策略与应用 | 第34-36页 |
4.4 街旁绿地中的残疾人活动空间 | 第36-38页 |
4.4.1 残疾人在使用绿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4.4.2 针对残疾人使用者的需求在绿地环境设计中的策略与应用 | 第37-38页 |
4.5 街旁绿地中的活动空间的共享 | 第38-39页 |
第五章 街旁绿地“人性化”的设计要点 | 第39-54页 |
5.1 生态 | 第39-43页 |
5.1.1 地形 | 第39-40页 |
5.1.2 植物 | 第40-41页 |
5.1.3 水 | 第41-43页 |
5.2 空间 | 第43-46页 |
5.2.1 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 第43页 |
5.2.2 景观空间秩序 | 第43页 |
5.2.3 边界与入口空间 | 第43-44页 |
5.2.4 交通空间 | 第44页 |
5.2.5 休息空间 | 第44-45页 |
5.2.6 绿化空间 | 第45页 |
5.2.7 活动空间 | 第45-46页 |
5.3 功能 | 第46-52页 |
5.3.1 道路设置 | 第46-47页 |
5.3.2 休息设施 | 第47-48页 |
5.3.3 游乐健身设施 | 第48页 |
5.3.4 景观构筑物与小品 | 第48-49页 |
5.3.5 照明设施 | 第49-50页 |
5.3.6 无障碍设施 | 第50-51页 |
5.3.7 卫生设施 | 第51-52页 |
5.3.8 标识 | 第52页 |
5.4 文化 | 第52-54页 |
5.4.1 运用自然因素突出文化主题 | 第52-53页 |
5.4.2 结合景观小品再现昔日历史 | 第53页 |
5.4.3 通过符号的抽象表达展现地方风土人情 | 第53-54页 |
第六章 保定市实例 | 第54-63页 |
6.1 位于东风中路的街旁绿地 | 第54-57页 |
6.1.1 概况 | 第54页 |
6.1.2 东风中路街旁绿地的生态情况分析 | 第54-55页 |
6.1.3 东风中路街旁绿地的景观空间分析 | 第55页 |
6.1.4 东风中路街旁绿地的功能设施分析 | 第55-57页 |
6.1.5 东风中路街旁绿地的文化特色分析 | 第57页 |
6.2 军校广场 | 第57-63页 |
6.2.1 概况 | 第57-58页 |
6.2.2 军校广场的生态情况分析 | 第58页 |
6.2.3 军校广场的景观空间分析 | 第58页 |
6.2.4 军校广场的功能设施分析 | 第58-62页 |
6.2.5 军校广场的文化特色分析 | 第62-63页 |
6.3 小结 | 第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作者简历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