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5-17页 |
一、相关概念、理论和重要意义 | 第17-29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1. 民航的概念 | 第17页 |
2. 民航安全的概念 | 第17页 |
3. 民航安全管理的概念 | 第17-18页 |
4. 民航安全监管的概念 | 第18页 |
(二) 航空安全相关理论的介绍 | 第18-20页 |
1. Reason理论模型 | 第18-19页 |
2. SHEL理论 | 第19-20页 |
3. TER理论 | 第20页 |
4. R-S-TER理论 | 第20页 |
(三) 加强内蒙古民航安全监管的重要意义 | 第20-29页 |
1. 加强安全监管是确保内蒙古民航安全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0-21页 |
2. 基于R-S-TER理论分析结果说明加强内蒙古民航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 第21-27页 |
3. 加强安全监管是实现内蒙古民航持续安全的有效手段 | 第27-29页 |
二、内蒙古民航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 | 第29-41页 |
(一) 内蒙古民航安全监管的基本情况和取得成绩 | 第29-33页 |
1. 民航内蒙古民航监管部门的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2. 民航内蒙古监管局安全监管工作的基本情况 | 第30-32页 |
3. 取得的成绩 | 第32-33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1. 监管局的职能定位有偏差 | 第33-34页 |
2. 监管机构设置难以满足实际监管的需要 | 第34-36页 |
3. "保姆式"的监察方式效率低下 | 第36页 |
4. 监管的信息化、科技化手段不足 | 第36-37页 |
5. 监管机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激励作用不强 | 第37页 |
(三) 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1. 认识上存在误区的原因 | 第37-38页 |
2. 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上不合理的原因 | 第38页 |
3. 监管方式上低效率的原因 | 第38-39页 |
4. 监管手段落后的原因 | 第39-40页 |
5. 内部激励不足的原因 | 第40-41页 |
三、进一步加强内蒙古民航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41-47页 |
(一) 明确职能定位,防范责任风险 | 第41页 |
1. 建立监管事项库,落实行业监管职责 | 第41页 |
2. 编制执法指南,规范执法程序 | 第41页 |
(二) 增加内蒙古民航监管机构,提高安全管控能力 | 第41-43页 |
1. 在通辽市增设民航安全监管机构 | 第41-42页 |
2. 在乌海市增设民航安全监管机构 | 第42-43页 |
(三) 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 | 第43-44页 |
1. 转变监管重心,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 | 第43页 |
2. 加大信息化手段在监管工作中的运用 | 第43-44页 |
(四) 丰富监管手段,增强执法力度 | 第44-45页 |
1. 多种监管手段要综合运用 | 第44页 |
2. 积极融入行业内外的信用监管 | 第44-45页 |
(五) 强化管理培训,建设过硬监察队伍 | 第45页 |
1. 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和人员资格 | 第45页 |
2. 加强监察员作风建设 | 第45页 |
3. 完善监察员培训工作 | 第45页 |
(六) 完善绩效考核,深化执法监督 | 第45-47页 |
1. 完善监管绩效考核工作 | 第45-46页 |
2. 健全监管责任倒查机制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