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乙酰胆碱酯酶概述 | 第10-13页 |
1.1.1 乙酰胆碱酯酶的简介 | 第10页 |
1.1.2 乙酰胆碱酯酶的三维结构 | 第10页 |
1.1.3 乙酰胆碱酯酶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10-11页 |
1.1.4 乙酰胆碱酯酶的生理功能 | 第11-12页 |
1.1.5 乙酰胆碱酯酶的应用 | 第12-13页 |
1.2 双水相体系分离酶等大分子的应用 | 第13-15页 |
1.2.1 双水相体系简介 | 第13页 |
1.2.2 双水相体系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3 双水相体系的成相原理 | 第14-15页 |
1.3 双水相萃取技术 | 第15-18页 |
1.3.1 双水相萃取原理 | 第15页 |
1.3.2 双水相萃取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3.3 双水相萃取的特点 | 第16-17页 |
1.3.4 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酶源的筛选及粗酶的制备 | 第20-34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20-21页 |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20页 |
2.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6页 |
2.3.1 粗酶液酶活性的测定 | 第21-22页 |
2.3.2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3 不同酶源粗酶液的提取方法 | 第23-24页 |
2.3.4 鸡脑粗酶提取因素的考察 | 第24-25页 |
2.3.5 最适反应体系的确定 | 第25-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3页 |
2.4.1 不同酶源提取粗酶的比较 | 第26-27页 |
2.4.2 鸡脑粗酶提取因素的考察结果 | 第27-30页 |
2.4.3 最适反应体系 | 第30-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利用双水相技术萃取鸡脑乙酰胆碱酯酶 | 第34-62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34-36页 |
3.2.1 试验材料和试剂 | 第34-35页 |
3.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5页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6-41页 |
3.3.1 双水相萃取AChE体系的确立 | 第36-37页 |
3.3.2 PEG-1000/(NH_4)_2SO_4双水相体系中影响AChE萃取的因素 | 第37-38页 |
3.3.3 在PEG-1000/(NH_4)_2SO_4双水相体系中萃取AChE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38-39页 |
3.3.4 反萃取分离聚乙二醇实验 | 第39-40页 |
3.3.5 放大实验 | 第40页 |
3.3.6 其他分离纯化方法 | 第40-4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1-60页 |
3.4.1 萃取AChE的双水相体系的确立 | 第41-45页 |
3.4.2 PEG-1000/(NH_4)_2SO_4双水相体系中影响AChE萃取的因素 | 第45-49页 |
3.4.3 在PEG-1000/(NH_4)_2SO_4双水相体系中萃取AChE的响应面优化结果 | 第49-55页 |
3.4.4 反萃取分离聚乙二醇 | 第55-56页 |
3.4.5 放大实验 | 第56-57页 |
3.4.6 其他分离纯化方法 | 第57-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鸡脑乙酰胆碱酯酶的酶学特性及应用研究 | 第62-79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62-64页 |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62-63页 |
4.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63页 |
4.2.3 实验设备 | 第63-6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4-67页 |
4.3.1 AChE酶学特性的研究方法 | 第64-65页 |
4.3.2 AChE对氨基甲酸酯类有毒成分测定效果的研究方法 | 第65-6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7-77页 |
4.4.1 乙酰胆碱酯酶的酶学特性 | 第67-70页 |
4.4.2 AChE对氨基甲酸酯类有毒成分的测定效果 | 第70-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一、结论 | 第79-80页 |
二、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80页 |
三、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