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三、论文结构布局 | 第10-11页 |
四、拟定创新点与不足 | 第11页 |
五、研究论证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预付型消费合同概论 | 第12-22页 |
第一节 预付型消费合同基本问题 | 第12-15页 |
一、预付型消费合同的概念、分类 | 第12-13页 |
二、预付型消费合同的特征 | 第13-15页 |
第二节 预付型消费合同的法律性质 | 第15-22页 |
一、学界观点 | 第15-16页 |
二、本文观点 | 第16-22页 |
第二章 我国预付型消费合同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2-39页 |
第一节 我国预付型消费合同现存问题 | 第22-34页 |
一、法律上对经营者主体资格无明确规定 | 第22页 |
二、预付型消费合同中的格式条款问题 | 第22-26页 |
三、预付型消费合同中的欺诈问题 | 第26-31页 |
四、预付型消费合同中消费者个人信息权受侵犯 | 第31-32页 |
五、消费者遭遇价格上的不公平对待 | 第32-33页 |
六、预付型消费合同中的消费者维权困难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我国预付型消费合同现存问题成因分析 | 第34-39页 |
一、针对预付型消费合同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 第34页 |
二、缺乏完善的对预付型消费合同的监管机制 | 第34-35页 |
三、预付型消费合同中,没有明确的契约文本 | 第35-36页 |
四、经营者与消费者信息严重不平衡 | 第36页 |
五、消费者欠缺自我保护意识 | 第36-37页 |
六、经营者失信成本低廉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域外预付型消费合同立法规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9页 |
第一节 美国在预付型消费合同方面的法律规制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日本对于预付型消费合同的法律规制 | 第40-43页 |
一、经营者主体资格取得的申报制度 | 第41页 |
二、经营者主体地位的继承制度 | 第41-42页 |
三、保证金制度 | 第42页 |
四、监督制度 | 第42-43页 |
五、发行协会制度 | 第43页 |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对预付型消费合同的法律规制 | 第43-45页 |
一、合同记载事项的明确及例外 | 第44页 |
二、履约保证制度 | 第44-45页 |
第四节 美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法律规制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 第45-49页 |
一、专门性的法律规范必不可少 | 第45页 |
二、限定预付型消费合同中的经营者主体资格 | 第45-46页 |
三、制定标准的预付型消费合同文本 | 第46页 |
四、责任担保制度 | 第46页 |
五、监管贯穿预付型消费合同的全过程 | 第46-47页 |
六、公法、私法配合共同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 第47页 |
七、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我国预付型消费合同的完善 | 第49-60页 |
第一节 完善预付型消费合同的法律规定 | 第49-57页 |
一、明确经营者主体资格 | 第49-50页 |
二、在合同法中注重对预付型消费合同内容的规范 | 第50-51页 |
三、完善预付型消费合同解除权的规定 | 第51-53页 |
四、预付型消费合同中的消费者反悔权制度 | 第53-55页 |
五、明确经营者的强制信息披露义务 | 第55页 |
六、完善预付卡余额处理制度 | 第55-56页 |
七、完善预付资金风险管制制度 | 第56页 |
八、改革举证责任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建设社会监管体系 | 第57-58页 |
一、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度 | 第57页 |
二、建立发行协会制度 | 第57-58页 |
三、重视消费者协会的作用 | 第58页 |
第三节 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 | 第58-60页 |
一、理性、谨慎办卡 | 第58-59页 |
二、提高保护个人信息权意识 | 第59页 |
三、培养法律观念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