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消解之路—黄土沟壑里的村庄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7 研究对象 | 第18-20页 |
2 黄土沟壑村落发展的现实与问题 | 第20-42页 |
2.1 研究地域的基本概况 | 第20-23页 |
2.1.1 黄土沟壑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 | 第20-22页 |
2.1.2 黄土沟壑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2.2 黄土沟壑区村落发展的现实格局 | 第23-31页 |
2.2.1 村落的居民点分布及形态特征 | 第23-25页 |
2.2.2 村落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 第25-29页 |
2.2.3 村落的人口发展趋势 | 第29-31页 |
2.3 黄土沟壑区村落空间的建设实态与困惑 | 第31-40页 |
2.3.1 村落居住空间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 第31-37页 |
2.3.2 村落公共空间的现状及困惑 | 第37-40页 |
2.4 小结 | 第40-42页 |
3 黄土沟壑村落消解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66页 |
3.1 政策多重约束下的村落社会经济结构解析 | 第42-48页 |
3.1.1 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2 国家农业政策的演变分析 | 第43-46页 |
3.1.3 村落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 | 第46-48页 |
3.2 城乡吸引力势差下的人口流变消解 | 第48-55页 |
3.2.1 城乡吸引力势差分析 | 第48-50页 |
3.2.2 人口流变特征 | 第50-55页 |
3.3 资源低效利用下的居住空间环境消解 | 第55-60页 |
3.3.1 村域资源低绩效的动因 | 第55-58页 |
3.3.2 居住空间环境的演变 | 第58-60页 |
3.4 产业结构转型下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消解 | 第60-64页 |
3.4.1 产业结构转型的一般规律 | 第60-61页 |
3.4.2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 | 第61-62页 |
3.4.3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下的新趋势 | 第62-64页 |
3.5 小结 | 第64-66页 |
4 黄土沟壑区村落的生态消解对策 | 第66-92页 |
4.1 村落生态消解的基本原则 | 第66-68页 |
4.1.1 共生理论 | 第66-67页 |
4.1.2“3R原则” | 第67-68页 |
4.1.3 适应性技术 | 第68页 |
4.2 村落生态消解的调控对策 | 第68-74页 |
4.2.1 合理引导居住人口的消解 | 第68-70页 |
4.2.2 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和集约化 | 第70-72页 |
4.2.3 调整农村土地与庄基政策 | 第72-73页 |
4.2.4 推进空废建筑的再利用模式 | 第73-74页 |
4.3 村落建筑生活系统生态消解的转型模式 | 第74-86页 |
4.3.1 靠山式院窑转型为经济作物种植空间 | 第74-77页 |
4.3.2 独立式院窑转型为生猪养殖空间 | 第77-81页 |
4.3.3 历史遗产空间转型为生态旅游空间 | 第81-84页 |
4.3.4 公共建筑空间转型为新型公共服务空间 | 第84-86页 |
4.4 村落建筑空间生态消解的适应性技术 | 第86-90页 |
4.4.1 建筑空间消解的量化与技术途径 | 第86-88页 |
4.4.2 建筑物质元素消解的量化与技术途径 | 第88-90页 |
4.5 小结 | 第90-92页 |
5 黄土沟壑村落生态消解的实践探索 | 第92-106页 |
5.1 靠山式废弃院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实践探索 | 第92-95页 |
5.1.1 设计对象现状 | 第92页 |
5.1.2 靠山式院窑改造设计 | 第92-95页 |
5.2 独立式废弃院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实践探索 | 第95-98页 |
5.2.1 设计对象现状 | 第95-96页 |
5.2.2 独立式院窑改造设计 | 第96-98页 |
5.3 废弃公共建筑空间的转型设计实践探索 | 第98-101页 |
5.3.1 设计对象现状 | 第98-99页 |
5.3.2 废弃公共建筑改造设计 | 第99-101页 |
5.4 废弃历史遗产空间的转型设计实践探索 | 第101-105页 |
5.4.1 历史遗产空间现状 | 第101-102页 |
5.4.2 转型设计探索 | 第102-105页 |
5.5 小结 | 第105-106页 |
6 结语 | 第106-110页 |
6.1 论文研究的结论 | 第106-108页 |
6.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图表目录 | 第116-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工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