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马铃薯休眠概述 | 第12-13页 |
1.1.1 马铃薯的休眠 | 第12-13页 |
1.1.2 马铃薯休眠的分类 | 第13页 |
1.2 马铃薯休眠与发芽的生理研究 | 第13-17页 |
1.2.1 组织结构的变化 | 第13页 |
1.2.2 块茎的失水 | 第13-14页 |
1.2.3 糖类化合物与马铃薯块茎休眠和发芽生理的关系 | 第14-15页 |
1.2.4 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变化与马铃薯块茎休眠和发芽生理的关系 | 第15页 |
1.2.5 羰基蛋白的变化与马铃薯块茎休眠和发芽生理的关系 | 第15-16页 |
1.2.6 激素的变化与马铃薯块茎休眠和发芽生理的关系 | 第16页 |
1.2.7 酶与马铃薯块茎休眠和发芽生理的关系 | 第16-17页 |
1.3 打破休眠的方式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0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2.3.1 试验田设计 | 第21页 |
2.3.2 贮藏前准备 | 第21页 |
2.3.3 贮藏条件 | 第21-22页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2-24页 |
2.4.1 休眠期评价材料及处理 | 第22页 |
2.4.2 休眠特性分析试验材料及处理 | 第22页 |
2.4.3 内源激素的测定 | 第22页 |
2.4.4 失水率测定 | 第22页 |
2.4.5 羰基化蛋白的测定 | 第22-23页 |
2.4.5.1 蛋白质提取 | 第23页 |
2.4.5.2 测定蛋白质中羰基含量 | 第23页 |
2.4.6 糖的测定 | 第23-24页 |
2.4.6.1 葡萄糖、果糖的测定 | 第23页 |
2.4.6.2 蔗糖的测定 | 第23-24页 |
2.4.7 丙二醛(MDA)的测定 | 第24页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45页 |
3.1 不同贮藏温度下的休眠期评价 | 第25-28页 |
3.1.1 室温条件下不同品种马铃薯的休眠期评价 | 第25-26页 |
3.1.1.1 休眠期大于 95d的品种 | 第25页 |
3.1.1.2 休眠期在 75-95d之间的品种 | 第25页 |
3.1.1.3 休眠期小于 75d的品种 | 第25-26页 |
3.1.2 4℃条件下不同品种马铃薯的休眠期评价 | 第26-27页 |
3.1.3 休眠期不同的马铃薯贮藏期发芽率的变化 | 第27-28页 |
3.2 休眠期不同的马铃薯贮藏期失水率的变化 | 第28-30页 |
3.3 休眠期不同的马铃薯贮藏期丙二醛的变化 | 第30-31页 |
3.4 休眠期不同的马铃薯贮藏期羰基化蛋白的变化 | 第31-33页 |
3.5 休眠期不同的马铃薯贮藏期糖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第33-37页 |
3.5.1 蔗糖含量的变化 | 第33-35页 |
3.5.2 果糖含量的变化 | 第35-36页 |
3.5.3 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3.6 休眠期不同的马铃薯贮藏期内源激素的变化 | 第37-43页 |
3.6.1 内源激素GA3的变化 | 第37-38页 |
3.6.2 内源激素ABA的变化 | 第38-40页 |
3.6.3 内源激素IAA的变化 | 第40-41页 |
3.6.4 贮藏期间IAA/ABA和GA3/ABA的比值变化 | 第41-43页 |
3.7 测定指标与发芽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5-48页 |
4.1 结论 | 第45-46页 |
4.1.1 不同品种马铃薯休眠期差异 | 第45页 |
4.1.2 不同品种马铃薯萌芽过程中部分生理特性变化规律 | 第45-46页 |
4.2 讨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