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论 昭君戏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9-13页 |
一、故事流变研究 | 第9-10页 |
二、主题思想研究 | 第10-11页 |
三、人物形象分析研究 | 第11页 |
四、历代咏昭君诗词研究 | 第11-12页 |
五、昭君戏研究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昭君故事的源流、传播及发展演变 | 第13-34页 |
第一节 昭君故事的源流 | 第13-19页 |
一、昭君故事的原型 | 第13-16页 |
二、昭君故事的发展 | 第16-17页 |
三、昭君故事开始进入文学领域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昭君故事的传播及发展演变 | 第19-33页 |
一、魏晋南北朝:悲其遭际,叹其命运 | 第20-21页 |
二、唐:身世之怨,和亲之议 | 第21-25页 |
三、宋:借古抒怀,别有寄兴 | 第25-28页 |
四、元:思国怀乡,别有意趣 | 第28-31页 |
五、明清:张扬人道,肯定和亲 | 第31-33页 |
第三节 昭君戏的剧本流传情况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元代的昭君戏 | 第34-52页 |
第一节 元代昭君戏的著录 | 第34-36页 |
第二节 马致远的《汉宫秋》 | 第36-52页 |
一、马致远和《汉宫秋》 | 第36-37页 |
二、《汉宫秋》对昭君故事的创新之处 | 第37-41页 |
三、《汉宫秋》的主题思想 | 第41-44页 |
四、《汉宫秋》的突出艺术成就 | 第44-47页 |
五、《汉宫秋》与《梧桐雨》 | 第47-52页 |
第三章 明代的昭君戏 | 第52-69页 |
第一节 明代昭君戏的著录 | 第52-54页 |
第二节 陈与郊的《昭君出塞》 | 第54-57页 |
一、《昭君出塞》与《汉宫秋》 | 第54-55页 |
二、《昭君出塞》体制上的特点 | 第55-57页 |
三、《昭君出塞》与《文姬入塞》 | 第57页 |
第三节 无名氏的《和戎记》 | 第57-67页 |
一、《和戎记》的故事梗概 | 第57-59页 |
二、《和戎记》对《汉宫秋》的承传与新变 | 第59-64页 |
三、《和戎记》的评价及影响 | 第64-67页 |
第四节 陈宗鼎的《宁胡记》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清代的昭君戏 | 第69-79页 |
第一节 清代昭君戏的著录 | 第69-70页 |
第二节 清代昭君戏 | 第70-79页 |
一、尤侗的《吊琵琶》 | 第70-74页 |
二、薛旦的《昭君梦》 | 第74-76页 |
三、周乐清的《琵琶语》 | 第76-79页 |
结语 | 第79-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