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穗部性状的联合连锁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缩写名词表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20页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第9页
    1.2 连锁分析第9-10页
    1.3 关联分析第10-13页
        1.3.1 关联分析的发展第10-11页
        1.3.2 植物关联分析的常用模型第11-12页
        1.3.3 植物关联分析的优化模型第12-13页
    1.4 混合线性模型第13-15页
        1.4.1 建模目的第13页
        1.4.2 方差分量的估计第13-14页
        1.4.3 显著性统计检验第14页
        1.4.4 固定效应值和随机效应值第14-15页
    1.5 多亲本群体定位分析第15-17页
        1.5.1 多亲本群体的遗传设计第15-16页
        1.5.2 多亲本群体的统计模型第16-17页
    1.6 重组BIN图谱第17-18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8-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31页
    2.1 材料第20-21页
    2.2 表型数据与基因型数据的处理第21-23页
        2.2.1 表型数据的采集第21-22页
        2.2.2 基因型数据的整合第22-23页
    2.3 联合连锁分析模型第23-28页
        2.3.1 模型的建立第23-24页
        2.3.2 模型参数的求解第24-27页
        2.3.3 显著性检验第27-28页
    2.4 基于Z统计量的META分析第28页
    2.5 模拟数据分析第28-29页
    2.6 互作效应分析第29-31页
        2.6.1 QTL-环境互作分析第29-30页
        2.6.2 QTL-QTL互作分析第30页
        2.6.3 联合遗传效应分析第30-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48页
    3.1 整合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第31-32页
    3.2 整合群体表型数据分析结果第32-33页
        3.2.1 表型鉴定系统测试结果第32-33页
        3.2.2 穗部表型鉴定结果第33页
    3.3 整合群体基因型数据分析结果第33-37页
        3.3.1 重组自交系群体遗传图谱第33-35页
        3.3.2 物理图谱与遗传图谱的不一致性第35-37页
        3.3.3 整合群体重组Bin图谱第37页
    3.4 联合连锁分析结果第37-42页
        3.4.1 群体参数的求解第37-38页
        3.4.2 标记显著性检验第38-40页
        3.4.3 QTL效应值第40-42页
    3.5 不同模型定位结果的互补性第42-45页
    3.6 互作效应分析结果第45-48页
        3.6.1 QTL-环境互作分析结果第45-46页
        3.6.2 QTL-QTL互作分析结果第46-48页
4 讨论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附录第55-58页
    附录一 矩阵行列式推论的证明第55-56页
    附录二SHERMAN-MORRISON公式的证明第56-57页
    附录三 作者简介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实证研究--基于AIDS模型
下一篇:论维罗妮卡·多丽娜弹唱诗的创作特点:题材及其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