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路径探析--以家庭教育为视角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1.4.1 创新点 | 第1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33页 |
2.1 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概述 | 第18-22页 |
2.1.1 家庭教育的涵义 | 第18-19页 |
2.1.2 养成教育的涵义 | 第19-20页 |
2.1.3 家庭品德养成教育的涵义 | 第20-21页 |
2.1.4 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2.2 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 第22-29页 |
2.2.1 教育内容确立依据 | 第22-23页 |
2.2.2 教育内容原则 | 第23-24页 |
2.2.3 具体教育内容 | 第24-29页 |
2.3 研究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2.3.1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9-30页 |
2.3.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30页 |
2.3.3 斯金纳的行为强化理论 | 第30-31页 |
2.3.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第31页 |
2.3.5 霍夫曼的道德移情理论 | 第31-33页 |
第3章 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现状 | 第33-46页 |
3.1 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成就 | 第33-36页 |
3.1.1 教育意识增强 | 第33-34页 |
3.1.2 教育方式民主 | 第34-35页 |
3.1.3 文化素质提高 | 第35-36页 |
3.1.4 教育态度理智化 | 第36页 |
3.2 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问题 | 第36-42页 |
3.2.1 教育环境合力不足 | 第36-38页 |
3.2.2 教育主体知行脱节 | 第38-39页 |
3.2.3 教育内容偏颇 | 第39-40页 |
3.2.4 教育方式陈旧 | 第40-42页 |
3.3 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问题成因 | 第42-46页 |
3.3.1 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2 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指导 | 第43-44页 |
3.3.3 教育主体的教育观念落后 | 第44-45页 |
3.3.4 教育主体的教育能力不足 | 第45-46页 |
第4章 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路径 | 第46-69页 |
4.1 遵循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原则 | 第46-53页 |
4.1.1 理智施爱原则 | 第46-48页 |
4.1.2 以身作则原则 | 第48-49页 |
4.1.3 量资循序原则 | 第49-50页 |
4.1.4 把握时机原则 | 第50-51页 |
4.1.5 协调一致原则 | 第51-53页 |
4.2 运用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方法 | 第53-60页 |
4.2.1 聆听沟通法 | 第53-54页 |
4.2.2 榜样示范法 | 第54-56页 |
4.2.3 环境濡染法 | 第56-57页 |
4.2.4 重赏慎罚法 | 第57-58页 |
4.2.5 活动体验法 | 第58-60页 |
4.3 提高教育主体的素质 | 第60-63页 |
4.3.1 加强教育主体自身修养 | 第60-61页 |
4.3.2 转变教育观念 | 第61页 |
4.3.3 改进教养方式 | 第61-62页 |
4.3.4 丰富教育内容 | 第62-63页 |
4.4 优化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环境 | 第63-69页 |
4.4.1 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建设 | 第63-65页 |
4.4.2 发挥幼儿园的引领作用 | 第65-66页 |
4.4.3 规划社区活动 | 第66-67页 |
4.4.4 加大审查力度 | 第67-68页 |
4.4.5 建设和谐家庭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80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