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1.1 湿度传感器的概述 | 第11-15页 |
1.1.1 湿度传感器的分类 | 第11-14页 |
1.1.2 湿度传感器基本特性参数 | 第14-15页 |
1.2 有机/无机复合型湿敏材料 | 第15-17页 |
1.2.1 有机/无机半导体复合材料 | 第15-16页 |
1.2.2 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湿敏材料 | 第16-17页 |
1.3 高分子湿敏材料改性的方法及分子设计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聚苯胺及其衍生物 | 第18-22页 |
1.4.1 聚苯胺的结构 | 第18-19页 |
1.4.2 聚苯胺的质子酸掺杂 | 第19-20页 |
1.4.3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 第20-22页 |
1.5 导电高分子湿敏材料感湿机理 | 第22-23页 |
1.6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钒(钒钛)酸凝胶薄膜的制备及湿敏性能研究 | 第24-31页 |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设备 | 第24-25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4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4-25页 |
2.2 实验准备 | 第25-26页 |
2.2.1 湿度标定系统的制定 | 第25-26页 |
2.2.2 衬底的处理 | 第26页 |
2.3 钒(钒钛)酸湿敏元件的制备及湿敏特性测试 | 第26-27页 |
2.3.1 钒酸与钒钛酸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2 钒(钒钛)酸湿敏元件的制备及湿敏特性测试 | 第27页 |
2.4 钒酸薄膜和钒钛酸薄膜湿敏性能的研究 | 第27-30页 |
2.4.1 钒酸薄膜和钒钛酸薄膜的湿敏性能比较 | 第27页 |
2.4.2 钒钛酸中Ti含量对湿敏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3 涂覆次数对钒钛酸湿敏性能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4 钒钛酸湿敏元件的感湿特性 | 第29页 |
2.4.5 钒钛酸湿敏元件的响应-恢复特性 | 第29-30页 |
2.4.6 钒钛酸湿敏元件的稳定性 | 第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硫酸掺杂聚苯胺薄膜的制备与湿敏性能研究 | 第31-36页 |
3.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31页 |
3.2 硫酸掺杂聚苯胺薄膜的制备 | 第31-32页 |
3.2.1 恒电位法 | 第31页 |
3.2.2 循环伏安法 | 第31-32页 |
3.3 薄膜修饰电极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3.4 硫酸掺杂聚苯胺薄膜的湿敏性能研究 | 第33-35页 |
3.4.1 合成电位对聚苯胺薄膜湿敏性能的影响 | 第33页 |
3.4.2 恒电位法与循环伏安法制备的薄膜湿敏性能比较 | 第33-35页 |
3.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钒(钒钛)酸/聚苯胺薄膜的制备与湿敏性能研究 | 第36-49页 |
4.1 钒(钒钛)酸/聚苯胺薄膜的制备 | 第36-38页 |
4.1.1 恒电位法 | 第36页 |
4.1.2 循环伏安法 | 第36-38页 |
4.2 修饰电极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40页 |
4.3 钒(钒钛)酸/聚苯胺薄膜的湿敏性能比较 | 第40-43页 |
4.3.1 掺杂法与复合法合成的薄膜湿敏性能的比较 | 第40-42页 |
4.3.2 恒电位法与循环伏安法的比较 | 第42-43页 |
4.3.3 湿敏元件的UV-vis光谱 | 第43页 |
4.4 交替沉积法制备钒(钒钛)酸/聚苯胺修饰薄膜 | 第43-48页 |
4.4.1 交替沉积法制备钒(钒钛)酸/聚苯胺薄膜 | 第44页 |
4.4.2 交替沉积多层膜的湿敏性能研究 | 第44-46页 |
4.4.3 交替沉积多层膜的扫描电镜 | 第46-48页 |
4.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钒钛酸/聚苯胺薄膜的感湿机理研究 | 第49-56页 |
5.1 极性反转法 | 第49-51页 |
5.1.1 极性反转法 | 第49-50页 |
5.1.2 湿敏元件极性反转特性分析 | 第50-51页 |
5.2 充放电法 | 第51-52页 |
5.2.1 充放电法 | 第51页 |
5.2.2 充放电特性分析 | 第51-52页 |
5.3 复阻抗法 | 第52-54页 |
5.3.1 复阻抗法 | 第52页 |
5.3.2 复阻抗特性分析 | 第52-54页 |
5.4 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