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前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5页 |
2 城市垃圾分类的理论探讨 | 第15-21页 |
2.1 城市垃圾的概念、特征及方法 | 第15-18页 |
2.1.1 城市垃圾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城市垃圾的特征 | 第15-16页 |
2.1.3 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 | 第16-18页 |
2.2 城市垃圾分类的概念、方法及意义 | 第18-21页 |
2.2.1 城市垃圾分类的概念 | 第18页 |
2.2.2 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的方法 | 第18-19页 |
2.2.3 实行城市垃圾分类的意义 | 第19-21页 |
3 我国城市垃圾分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北京、上海为例 | 第21-32页 |
3.1 我国城市垃圾分类现状 | 第21-23页 |
3.1.1 我国城市垃圾分类概况 | 第21-22页 |
3.1.2 我国城市垃圾分类的运行制度 | 第22-23页 |
3.2 北京市垃圾分类的现状 | 第23-25页 |
3.2.1 北京市垃圾分类概况 | 第23页 |
3.2.2 北京市垃圾分类运行制度 | 第23-24页 |
3.2.3 北京市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4-25页 |
3.3 上海市垃圾分类的现状 | 第25-27页 |
3.3.1 上海市垃圾分类概况 | 第25-26页 |
3.3.2 上海市垃圾分类运行制度 | 第26页 |
3.3.3 上海市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6-27页 |
3.4 我国城市垃圾分类的障碍分析 | 第27-32页 |
3.4.1 缺乏有力的保障制度 | 第27-28页 |
3.4.2 缺乏合理的环境经济管理手段 | 第28-29页 |
3.4.3 缺乏有效的政府管理 | 第29-30页 |
3.4.4 缺乏垃圾分类义务意识 | 第30-32页 |
4 国外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及经验 | 第32-42页 |
4.1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基本现状与成功经验 | 第32-35页 |
4.1.1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现状 | 第32-33页 |
4.1.2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运行制度 | 第33-34页 |
4.1.3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 | 第34-35页 |
4.2 德国城市垃圾分类的基本现状与成功经验 | 第35-38页 |
4.2.1 德国城市垃圾分类的现状 | 第35-37页 |
4.2.2 德国城市垃圾分类的运行制度 | 第37-38页 |
4.2.3 德国城市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 | 第38页 |
4.3 美国城市垃圾分类的基本现状与成功经验 | 第38-42页 |
4.3.1 美国城市垃圾分类的现状 | 第38-39页 |
4.3.2 美国城市垃圾分类的运行制度 | 第39-40页 |
4.3.3 美国城市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 | 第40-42页 |
5 我国实施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制度及措施 | 第42-52页 |
5.1 建立健全城市垃圾分类法规,构建严密法律体系 | 第42-44页 |
5.1.1 建立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法律法规 | 第42-43页 |
5.1.2 实行合理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 第43-44页 |
5.2 建立健全相应配套制度,丰富经济管理手段 | 第44-46页 |
5.2.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机制 | 第44-45页 |
5.2.2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 第45页 |
5.2.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 第45-46页 |
5.3 提高全民垃圾分类意识,促进公众参与 | 第46-49页 |
5.3.1 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 | 第46-48页 |
5.3.2 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示范与监督作用 | 第48-49页 |
5.4 制定科学的分配方法,大力发展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 第49-52页 |
5.4.1 配置相应的垃圾收集容器 | 第49页 |
5.4.2 垃圾收集方式 | 第49-50页 |
5.4.3 垃圾处理方式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