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反应器中两相流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34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 1.3.1 实验研究 | 第10-18页 |
| 1.3.2 数值模拟研究 | 第18-30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1.5 研究路线与框架 | 第31-32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2 气液两相流研究的实验设计 | 第34-39页 |
| 2.1 实验系统与装置 | 第34-37页 |
| 2.1.1 实验系统与设备 | 第34-35页 |
| 2.1.2 气液反应器实验装置 | 第35-36页 |
| 2.1.3 实验工况选择 | 第36-37页 |
| 2.2 系统标定 | 第37页 |
| 2.3 实验步骤 | 第37-39页 |
| 3 气液两相流图像处理与速度场获取 | 第39-49页 |
| 3.1 图像的预处理 | 第39-44页 |
| 3.1.1 图像降噪与增强 | 第39-41页 |
| 3.1.2 图像阈值分割 | 第41-44页 |
| 3.2 4帧粒子跟踪测速算法 | 第44-49页 |
| 3.2.1 速度场获取 | 第44-46页 |
| 3.2.2 误矢量去除 | 第46-49页 |
| 4 气液两相流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61页 |
| 4.1 曝气量影响 | 第49-52页 |
| 4.2 高径比影响 | 第52-56页 |
| 4.3 曝气器布置影响 | 第56-6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5 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模型研究 | 第61-77页 |
| 5.1 流体动力学方程 | 第61-64页 |
| 5.1.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61页 |
| 5.1.2 湍流模型 | 第61-64页 |
| 5.1.3 相间作用力模型 | 第64页 |
| 5.2 气泡模型 | 第64-75页 |
| 5.2.1 气泡群平衡模型 | 第65-68页 |
| 5.2.2 气泡聚并与破碎机理模型 | 第68-73页 |
| 5.2.3 BPBM模型数值求解 | 第73-75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6 气液两相流的数值模拟过程 | 第77-87页 |
| 6.1 数值模拟步骤 | 第77页 |
| 6.2 计算区域与网格划分 | 第77-80页 |
| 6.3 边界条件 | 第80页 |
| 6.4 BPBM耦合模型求解 | 第80-82页 |
| 6.5 数值模拟验证 | 第82-87页 |
| 7 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87-148页 |
| 7.1 气液两相流流场流态分析 | 第87-139页 |
| 7.1.1 曝气量影响 | 第87-104页 |
| 7.1.2 高径比影响 | 第104-122页 |
| 7.1.3 曝气器布置影响 | 第122-139页 |
| 7.2 气液两相流速度场分析 | 第139-145页 |
| 7.2.1 曝气量影响 | 第139-141页 |
| 7.2.2 高径比影响 | 第141-143页 |
| 7.2.3 曝气器布置影响 | 第143-145页 |
| 7.3 本章小结 | 第145-148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2页 |
| 8.1 研究结论 | 第148-150页 |
| 8.2 研究展望 | 第150-152页 |
| 致谢 | 第152-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4-169页 |
| 附录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