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缩略词表 | 第6-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 1.引言 | 第13-19页 |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 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第19页 |
| 2.2 问卷调查表设计 | 第19-21页 |
| 2.3 临床资料与样本收集 | 第21-22页 |
| 2.4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 2.5 实验器材 | 第22-23页 |
| 2.6 分析软件 | 第23页 |
| 2.7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3-28页 |
| 2.8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 3.结果 | 第29-35页 |
| 3.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第29-30页 |
| 3.2 各研究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 第30页 |
| 3.3 遗传变异的交互作用分析 | 第30-35页 |
| 4.讨论 | 第35-38页 |
| 4.1 各研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第35-36页 |
| 4.2 基因交互作用模型与AD易感性可能的生物学机制分析 | 第36-38页 |
| 4.2.1 PRKAG2 xFLG交互作用与AD的关系 | 第36-37页 |
| 4.2.2 PRKAG2 xTMEM232-SLC25A46交 互作用与AD的 关系 | 第37页 |
| 4.2.3 PRKAG2 xTNFRSF6B-ZGPAT交互作用与AD的关系 | 第37页 |
| 4.2.4 PRKAG2 x TMEM232-SLC25A46xTNFRSF6B-ZGPAT交互作用与AD的关系 | 第37-38页 |
| 5.结论 | 第38-39页 |
| 5.1 遗传模型分析 | 第38页 |
| 5.2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分析 | 第38-39页 |
| 6.参考文献 | 第39-47页 |
| 附录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1页 |
| 课题综述 | 第51-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