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免疫学论文

用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表达口服Norovirus亚单位疫苗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写词表第15-18页
第一章 文章综述第18-44页
    1.1 背景介绍第18-20页
        1.1.1 病原学特征第18-19页
        1.1.2 Norovirus的基因型分类第19-20页
    1.2 Norovirus流行病学特征第20-25页
        1.2.1 传播概况第20页
        1.2.2 传染源、传播方式和宿主易感性第20-22页
        1.2.3 临床症状第22页
        1.2.4 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第22页
        1.2.5 实验室检测手段第22-25页
            1.2.5.1 电镜法第23页
            1.2.5.2 免疫法第23-24页
            1.2.5.3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24-25页
    1.3 Norovirus基因组结构特征第25-31页
        1.3.1 Norovirus衣壳蛋白和VLPs第26页
        1.3.2 P二聚体和P粒子第26-28页
        1.3.3 Norovirus与HBGA之间的反应模型第28-31页
    1.4 Norovirus疫苗研究进展第31-33页
    1.5 植物可食性疫苗表达系统第33-41页
        1.5.1 植物可食疫苗第33-34页
        1.5.2 植物表达系统的分类第34-36页
            1.5.2.1 稳定整合系统第34-35页
            1.5.2.2 瞬时整合系统第35-36页
        1.5.3 植物可食性疫苗优势第36页
        1.5.4 植物可食疫苗的研究现状第36-38页
        1.5.5 植物生产可食性疫苗瓶颈和解决策略第38-41页
            1.5.5.1 外源蛋白表达量低,免疫剂量不确定第39页
            1.5.5.2 服时活性易受影响第39-40页
            1.5.5.3 植物疫苗生物安全性问题第40-41页
    1.6 番茄受体表达系统的选择第41-44页
        1.6.1 受体植株的选择第41页
        1.6.2 番茄是较理想的.服疫苗生产受体植物第41-42页
        1.6.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2-44页
第二章 用大肠杆菌( E scher ichia c oli)表达N V疫苗第44-75页
    2.1 实验材料第44-48页
        2.1.1 菌株和载体第44页
        2.1.2 药品第44-45页
        2.1.3 试剂耗材第45-46页
        2.1.4 试剂盒第46页
        2.1.5 主要仪器设备第46-47页
        2.1.6 引物序列第47-48页
    2.2 载体构建第48-56页
        2.2.1 基因合成第48-49页
        2.2.2 构建表达载体第49-54页
            2.2.2.1 构建流程如图第50页
            2.2.2.2 质粒抽提第50-51页
            2.2.2.3 酶切第51-52页
            2.2.2.4 产物胶回收第52-53页
            2.2.2.5 回收产物连接第53页
            2.2.2.6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制备(CaCl2法)第53-54页
        2.2.3 热激法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第54页
        2.2.4 阳性克隆载体的检测和确定第54-56页
            2.2.4.1 PCR检测初步确定阳性克隆第54-56页
            2.2.4.2 测序确定阳性克隆载体第56页
        2.2.5 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第56页
    2.3 P粒子诱导表达及蛋白检测第56-63页
        2.3.1 P粒子温度梯度和时间梯度诱导第56页
        2.3.2 SDS-PAGE分离检测蛋白第56-58页
        2.3.3 P粒子Western Blotting分析第58-60页
        2.3.4 外源蛋白的可溶性分析第60页
        2.3.5 目的蛋白P粒子的纯化第60-62页
        2.3.6 纯化目的蛋白浓度测定第62-63页
    2.4 透射电镜观察P粒子形态第63页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3-73页
        2.5.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3-65页
        2.5.2 重组质粒转化和检测第65-66页
        2.5.3 P粒子诱导表达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第66-69页
        2.5.4 目的蛋白可溶性的分析第69-70页
        2.5.5 目的蛋白纯化第70-71页
        2.5.6 目的蛋白浓度测定第71-72页
        2.5.7 电镜观察P粒子形态第72-73页
    2.6 实验小结第73-75页
第三章 No rovir us P粒子在番茄中表达第75-121页
    3.1 材料和试剂第75-79页
        3.1.1 菌株和植物材料第75页
        3.1.2 载体第75-76页
        3.1.3 寡核苷酸引物第76-77页
        3.1.4 试剂和耗材第77-78页
        3.1.5 试剂盒第78-79页
        3.1.6 主要仪器设备第79页
    3.2 实验方法第79-101页
        3.2.1 技术路线第79-80页
        3.2.2 E8::PGENE载体构建第80-83页
            3.2.2.1 构建思路第80页
            3.2.2.2 质粒提取第80页
            3.2.2.3 酶切第80-82页
            3.2.2.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DH5α第82页
            3.2.2.5 阳性克隆载体的检测和确定第82-83页
        3.2.3 P粒子在番茄细胞中表达第83-85页
            3.2.3.1、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83-84页
            3.2.3.2 番茄的遗传转化第84-85页
        3.2.4 再生番茄植株阳性筛选第85-94页
            3.2.4.1 番茄植株的PCR检测第85-87页
            3.2.4.2 转基因抗性植株的Southern blotting检测分析第87-94页
        3.2.5 RT-qPCR检测转录水平表达量第94-98页
            3.2.5.1 转基因抗性番茄RNA提取第94-96页
            3.2.5.2 反转录成为cDNA第96页
            3.2.5.3 转基因mRNA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第96-98页
        3.2.6 PGENE在番茄果实中表达蛋白的分析第98-101页
            3.2.6.1 抗性番茄果实总蛋白提取(冰浴)第98页
            3.2.6.2 抗性番茄果实可溶蛋白SDS-PAGE胶 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第98-99页
            3.2.6.3 可溶性总蛋白浓度测定第99-101页
        3.2.7 P粒子电镜观察第101页
    3.3 实验结果分析第101-120页
        3.3.1 E8::PGENE载体构建第101-103页
        3.3.2 大肠杆菌PCR检测和测序结果第103-104页
        3.3.3 E8::PGENE转化农杆菌检测结果第104-105页
        3.3.4 获得带有目的基因的再生番茄阳性株第105-106页
        3.3.5 再生番茄抗性筛选第106-109页
        3.3.6 阳性植株的Southern blotting分析结果第109-111页
        3.3.7 RT-qPCR检测转录水平表达量第111-114页
        3.3.8 PGENE蛋白在果实中特异表达分析第114-116页
        3.3.9 转基因抗性番茄果实可溶性总蛋白浓度的测定第116-117页
        3.3.10 转基因抗性番茄果实特异性蛋白浓度的测定第117-119页
        3.3.11 透射电镜观察植株表达P粒子形态第119-120页
    3.4 小结第120-121页
第四章 番茄果实动物免疫试验第121-136页
    4.1 实验材料第121-122页
        4.1.1 实验样品及实验动物第121页
        4.1.2 主要试剂第121-122页
        4.1.3 主要仪器及耗材第122页
    4.2 实验方法第122-128页
        4.2.1 基础实验操作及技术路线第122-123页
        4.2.2 免疫原的制备第123-124页
            4.2.2.1 原核表达的蛋白免疫原制备第123页
            4.2.2.2 番茄植株表达的蛋白免疫原制备第123-124页
        4.2.3 小鼠抗血清的制备第124-125页
        4.2.4 小鼠血清质量检测第125-127页
            4.2.4.1 目的蛋白与抗血清最佳反应浓度检测第125-127页
            4.2.4.2 血清的效价检测第127页
        4.2.5 Western Blotting验证免疫功能(特异性)第127-128页
    4.3 结果第128-134页
        4.3.1 靶蛋白与抗血清最佳反应浓度第128页
        4.3.2 抗血清效价检测第128-130页
        4.3.3 靶蛋白免疫功能验证(特异性)第130-134页
            4.3.3.1 pET32a-PGENE表达的靶蛋白的免疫原性检测(原核血清vs原核抗原)第130-132页
            4.3.3.2 原核表达蛋白生物学活性检测(原核血清vs植株抗原第132-133页
            4.3.3.3 植物表达系统产生的靶蛋白功能检测 ( 植株免疫血清VS原核和植株抗原和真核抗原)第133-134页
    4.4 小结第134-136页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第136-141页
    5.1 讨论第136-137页
        5.1.1 用大肠杆菌表达Norovirus亚基疫苗第136页
        5.1.2 用番茄表达Norovirus亚基疫苗第136-137页
        5.1.3 动物免疫实验第137页
            5.1.3.1 原核表达蛋白免疫血清的获得第137页
            5.1.3.2 番茄植株表达外源蛋白免疫血清的获得第137页
    5.2 结论第137-138页
    5.3 创新点与不足第138-139页
        5.3.1 创新点第138-139页
        5.3.2 遇到的困难与不足第139页
    5.4 后续工作第139-141页
附录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专利和论文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宋巴蜀士人群的社会地理学研究
下一篇:“社工人”:环境、互动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