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解析法 | 第9-12页 |
1.2.2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系统法 | 第12-13页 |
1.3 隧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隧道地质条件简述 | 第17-23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7-18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2.1.2 气象及水文 | 第17-18页 |
2.2 地层岩性 | 第18-20页 |
2.3 地质构造 | 第20页 |
2.4 地震 | 第20页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2页 |
2.5.1 地表水 | 第20-21页 |
2.5.2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 第21页 |
2.5.3 地下水补、径、排 | 第21页 |
2.5.4 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 第21-22页 |
2.5.5 水文地质试验 | 第22页 |
2.5.6 地下水水质类型及其腐蚀性 | 第22页 |
2.6 不良地形地质条件 | 第22-23页 |
3 金泉隧道施工阶段Ⅳ级围岩亚级分级 | 第23-37页 |
3.1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及亚级分级的重要性 | 第23页 |
3.2 隧道围岩分级简介 | 第23-26页 |
3.2.1 分级原则 | 第23页 |
3.2.2 主要分级方法 | 第23-26页 |
3.2.3 主要分级方法所选用的分级指标 | 第26页 |
3.3 金泉隧道洞身段施工阶段的围岩分级 | 第26-35页 |
3.3.1 围岩分级方法步骤 | 第26页 |
3.3.2 围岩分级指标的定性和定量划分 | 第26-32页 |
3.3.3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和修正值BQ的计算 | 第32-33页 |
3.3.4 确定围岩级别 | 第33-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金泉隧道初期支护方案及开挖方式研究 | 第37-45页 |
4.1 隧道围岩支护的方法 | 第37-38页 |
4.2 金泉隧道Ⅳ级围岩段初期支护方案研究 | 第38-41页 |
4.3 金泉隧道Ⅳ级围岩段开挖方案研究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5 FLAC~(3D)数值模拟分析 | 第45-69页 |
5.1 FLAC~(3D)简介 | 第45页 |
5.2 FLAC~(3D)的原理 | 第45-46页 |
5.3 FLAC~(3D)的应用范围 | 第46页 |
5.4 FLAC~(3D)的特点 | 第46-47页 |
5.5 计算模型的影响范围及其边界条件 | 第47-48页 |
5.6 计算模型的参数选择 | 第48页 |
5.7 出口段Ⅳ_1围岩数值模拟 | 第48-54页 |
5.7.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5.7.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5.8 进口段Ⅳ_2围岩数值模拟 | 第54-66页 |
5.8.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5.8.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66页 |
5.9 稳定性评价及开挖与支护方案优化分析 | 第66-68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金泉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分析 | 第69-79页 |
6.1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的必要性 | 第69-70页 |
6.2 金泉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方案 | 第70-73页 |
6.2.1 监控量测的基本原则 | 第70页 |
6.2.2 监控量测的目的 | 第70页 |
6.2.3 监控依据 | 第70-71页 |
6.2.4 监控量测的仪器设备 | 第71页 |
6.2.5 监控测点布置及量测方法 | 第71-72页 |
6.2.6 监测频率 | 第72页 |
6.2.7 监测断面布置间距 | 第72-73页 |
6.3 金泉隧道监控量测结果分析 | 第73-78页 |
6.3.1 Ⅳ_1级围岩段典型断面监控量测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6.3.2 Ⅳ_2级围岩段典型断面监控量测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6.3.3 Ⅳ_1级围岩和Ⅳ_2级围岩监控数据变化规律对比分析 | 第77-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