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前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涵及意义 | 第18-26页 |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涵 | 第18-20页 |
(一) 责任感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 第19-20页 |
(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涵 | 第20页 |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目标 | 第20-23页 |
(一) 引导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 | 第20-21页 |
(二) 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情感 | 第21页 |
(三) 帮助大学生锤炼坚定的社会责任意志 | 第21-22页 |
(四) 促进大学生积极的社会责任行为 | 第22-23页 |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意义 | 第23-26页 |
(一)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 第23-24页 |
(二) 增强大学生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 第24页 |
(三)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6-42页 |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取得的良好效果 | 第26-30页 |
(一) 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第26-27页 |
(二) 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逐渐增强 | 第27-29页 |
(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得到发展 | 第29-30页 |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8页 |
(一) 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偏差 | 第30-33页 |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目标存在不同程度的游离 | 第33-34页 |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实效性不强 | 第34-35页 |
(四) 部分高校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途径与方法单一 | 第35-36页 |
(五) 对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评价较为形式化 | 第36-38页 |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8-42页 |
(一) 部分高校对社会责任感教育认识不足 | 第38页 |
(二) 部分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缺乏明确的导向 | 第38-39页 |
(三) 部分大学生自身认识不足 | 第39-40页 |
(四) 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致使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和错位 | 第40页 |
(五)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对策 | 第42-54页 |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 第42-44页 |
(一) 以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 | 第42-43页 |
(二) 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丰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视野 | 第43页 |
(三)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 | 第43-44页 |
(四)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 | 第44页 |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 第44-47页 |
(一)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目标 | 第45页 |
(二)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 | 第45-46页 |
(三)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手段 | 第46-47页 |
三、帮助大学生确立自身的社会责任主体地位 | 第47-49页 |
(一) 正确地认识自我 | 第47-48页 |
(二) 正确地认识社会 | 第48页 |
(三) 提高调控能力 | 第48-49页 |
四、创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方法 | 第49-51页 |
(一) 榜样引导法 | 第49页 |
(二) 文化场域法 | 第49-50页 |
(三) 体验教育法 | 第50-51页 |
(四) 微公益自我教育法 | 第51页 |
五、健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评价方式 | 第51-54页 |
(一)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 | 第52页 |
(二) 建立多元化的科学评价机制 | 第52-53页 |
(三) 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感奖惩考核方式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一 | 第60-63页 |
附录二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6页 |